从五个着力点撬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
作者头像
  • 宝强哥
  • 2021-06-03 07:20:09 3002

导读:

人工智能在当今世界已成为驱动国际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虽然部分地区已着手实践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但实践中仍面临课程定位、内容设计、实施策略及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将聚焦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实践案例,探讨其如何通过五个关键策略,有效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

第一策略:融合视角

潍坊市的教育实践表明,人工智能课程不仅应独立存在,还应与多学科深度整合。例如,通过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实现课程内容的跨学科交叉,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学期从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抽取5节课时,集中教授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相呼应,实现纵向深化。

第二策略:构建系统性框架

构建一套全面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涵盖人工智能的历史、原理、应用等多维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至关重要。潍坊市构建了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人工智能常识教育框架,以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为主线,设计出6年级的学习路径。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发展史、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从感知、理解、应用到创新,逐步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与思考。

第三策略:强化实践体验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好方式。潍坊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现代智慧农业企业,如寿光市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让学生亲眼见证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AI的蔬菜管理、物联网技术的蔬菜种植监控等,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策略: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实施分层分类的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潍坊市寒亭区第二实验小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了基础、进阶和拓展三个层次的课程。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进阶课程服务于有特定兴趣的学生,提供额外的指导与训练;拓展课程则针对有编程天赋的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专业培训。

第五策略:价值导向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融入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潍坊市在人工智能常识课程中加入了伦理讨论,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培养他们对技术使用的审慎态度。

结论:

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与学校应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意蕴,持续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期在培养未来人才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宝强哥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撬动着力点课程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