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议题日益凸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能源存储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理论容量有限,这已经成为了制约锂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提升的关键因素,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能电池的迫切需求。而锂金属二次电池以其显著的高比能量特性,正逐渐成为下一代储能电池技术的焦点。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潘安强教授,近期在《能源存储材料》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3D打印与可充电锂金属电池”的综述文章,由周双博士担任第一作者。该文章深度探讨了锂金属电池面临的技术挑战,特别是锂金属负极在沉积不均、枝晶生长、体积膨胀以及固态电解质不稳定的难题,这些因素严重威胁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文章系统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锂金属电池各组件(如正极、负极、隔膜/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优势与进展。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从微观至宏观的形状与结构,进而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具体而言:
尽管3D打印技术在锂金属电池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原材料选择受限、组件兼容性差、电池组装条件严格、打印精度不足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探索多样化的打印原材料,开发更为先进的3D打印技术或集成其他先进技术,以提高打印精度和效率,简化后处理流程。同时,针对固态锂金属全电池的一体化设计与特殊应用(如柔性、可穿戴设备及不规则图案的锂金属电池)的研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3D打印技术在锂金属电池各组件中的应用与挑战,本综述文章旨在为锂金属电池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这一领域向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实践的积累,3D打印技术有望成为解决锂金属电池现有难题的关键手段,加速下一代储能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