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8月30日09版。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深度报道中,张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其卓越的贡献和远见卓识,成为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人物。这篇报道回顾了张钹从40多年前投身人工智能研究到如今领导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历程,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不被看好的中年学者,逐步成长为国际认可的权威专家,最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者与推动者。
在1978年,张钹决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教学岗位转向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面对未知和挑战,张钹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开启了与国际同行的紧密合作。他与张铃教授的合作尤为突出,两人通过信件沟通,克服了地理和通信的障碍,共同完成了中国首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于《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从1982年起,张钹不仅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据统计,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近九十名,这些学生在各自领域内展现出色的能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张钹始终认为,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钹在清华大学创建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引进了中国首台进口机械臂,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随后,他领导成立了全国首个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国家级平台。张钹还积极参与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位居全球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张钹和他的团队不仅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尽管已步入高龄,张钹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担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他表示,在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中国科学家正站在与国际同行平等竞争的起点上,有信心继续攀登科技高峰,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钹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对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他的贡献和影响,将持续激励着后来者,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