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近期,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光量子和超导量子计算系统方面。由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人领导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以及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参与,分别在光量子计算和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指导下,通过发展量子光源受激放大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团队在“九章一号”原型机中实现了基于113个光子的144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和相位可编程功能。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高斯玻色取样的高效解决方案,还使得“九章一号”的处理速度比当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光量子操纵领域的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由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团队,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基于“祖冲之号”构建了新一代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2.0与2.1”。这台机器通过快速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处理速度比当前最快超级计算机快7个数量级,其计算复杂度比谷歌53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提高了6个数量级。
量子计算技术的核心在于发展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态制备与相互作用控制技术,以实现大规模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光量子计算通过高斯玻色取样展现量子计算的优越性,而超导量子计算则通过随机线路取样实现类似的性能提升。
在“九章”原型机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引入了受激辐射光放大概念,设计并实现了受激双模量子压缩光源,显著提高了量子光源的产率、品质和收集效率。通过三维集成和优化光路设计,“九章二号”增加了多光子量子干涉线路至144个维度,从而提高了光子数至113个,输出态空间维度达到惊人的10^12。此外,通过动态调节压缩光的相位,该原型机展现了灵活的编程能力,能够解决不同参数数学问题。
对于“祖冲之2.1”,团队采用了全新的倒装焊3D封装工艺,实现了66个数据比特、110个耦合比特、11路读取的高密度集成,最大态空间维度达到10^12。通过采用可调耦合架构,显著提高了并行量子门操作的保真度,为量子纠错和近期应用探索奠定了基础。
这些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量子计算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量子纠错和实际应用的探索成为了未来的主要方向。特别是“祖冲之二号”采用的二维网格比特排布架构,为后续量子纠错算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构建实用的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持续创新,不仅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探索,也彰显了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随着潘建伟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量子计算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得更大的突破,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推动技术革新提供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