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锡盛院士工作站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让水下机器人不断GET新技能
作者头像
  • 田川
  • 2021-11-15 08:18:36 3015

导言

企业在追求创新与发展中常常面临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而科研人员则时常苦恼于其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学研结合,这道方程式,是社会各界长久以来探索的焦点。自2019年起,广州市针对区域产业特性和创新需求,启动了“广聚英才计划”,积极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旨在打通科学与产业之间的壁垒。

开创之举

广州市通过“广聚英才计划”聚焦于区域内重点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需求,积极推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这一举措吸引了数十位院士与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建立起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如同一座连接科学家与企业的桥梁,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实践成果

近期,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与广州日报携手推出了“成果转化院士谈”栏目,旨在展示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何为企事业单位创新赋能,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中,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与封锡盛院士工作站的合作案例尤为引人注目。

创新引擎

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7800KW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为例,该船的成功试航,标志着其正迈向成为真正疏浚利器的关键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船搭载的全新智能疏浚决策与控制系统,实现了绞吸挖泥船的一键施工作业与智能寻优控制,这一技术成果正是封锡盛院士工作站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合作的结晶。

科技赋能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在海洋机器人技术研发上屡创佳绩,其无人船产品广泛应用于水质测量、紧急救援、海洋测绘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中国民用海洋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院士团队的支持与指导。2019年11月,封锡盛院士正式入驻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首批挂牌的院士之一,为研究院带来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与实践经验。

院士心愿

封锡盛院士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尤其是在海洋能源、海洋石油、天然气探测开发、海底通讯、海底电缆铺设与维修、海上救助、沉物打捞、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国内水下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技术市场化二次开发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量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产品。

产学研融合

封锡盛院士在选择在广州设立工作站时,考虑到了地理位置、产业环境与技术转化经验等因素。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地处珠江入海口,靠近华南地区最大的造船基地,不仅便于海试,而且拥有强大的船舶制造工业背景,这为水下机器人技术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团队与技术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凭借多年的市场竞争历练,打造出一支贴近市场需求、能够高效解决问题的技术团队。他们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早在2012年,研究院就为原龙穴造船提供了能源管理系统,随后又针对不同类型的船只研发了一系列的能源与效率优化管理系统,显著提高了船舶的节能效果。

技术突破与应用

封锡盛院士与工作站的目标清晰,即在海洋科技技术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方面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力求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工作站围绕智能辅助决策、自主学习、自主决策与控制、故障诊断、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等技术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

展望未来

随着工作站的运作,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上搭载的智能疏浚决策与控制系统,以及“鲑鱼”系列水面无人艇等。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也为后续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合作与创新

封锡盛院士强调,科技创新应当着眼长远,前瞻性的技术研究至关重要。在他的指导下,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技术团队不仅紧跟市场需求,也主动探索领先市场需求的技术前沿。工作站的设立,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还带动了广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升级,切实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和地方海洋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结语

封锡盛院士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合作,不仅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价值,更为海洋科技领域注入了强大的创新活力。通过共同努力,双方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为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田川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水下广州院士工作站机器人研究院技能不断智能工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