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联影集团在医疗科技领域再下一城,聚焦手术机器人赛道。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启动了“三维影像导航手术机器人整机系统研发项目”。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影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此次行动标志着联影集团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继在医学影像、放疗设备、AI影像、生命科学仪器、精准医学影像中心、医疗芯片等领域后,进一步拓展了业务版图。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27日,由谢强担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深入了解联影智融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战略规划,《华夏时报》记者致函联影智融,得到的回应是:“公司目前正致力于技术研发阶段。”
专家观点——陈建国,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指出:“近年来,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纷纷试水手术机器人领域,这一趋势主要源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企业基于现有业务的扩展,寻求新服务模式,以增加盈利点;二是手术机器人市场日渐成熟,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然而进口品牌主导市场,国内顶级品牌供应短缺。”
跨行业巨头的布局——联影集团的手术机器人业务首次公开亮相是在4月份。集团宣布投资50亿元,在武汉建立总部基地,计划研发生产包括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医疗可穿戴设备在内的多种先进医疗装备,旨在提升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并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战略合作伙伴——联影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团队、陈孝平院士团队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共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在医疗场景的应用,促进医疗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创新发展。
医院的引领作用——作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核心单位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积极推动院企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科研创新,集结优势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如脑出血微创手术机器人、良性前列腺增生铥激光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医工结合的重大研究项目。
行业竞争格局——除了联影集团外,微创、威高等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涉足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陈建国分析,企业进入这一市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利好、市场潜力和商业利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技术优势与应用——据不具名的泌尿外科医生介绍,当前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腔镜、骨科和血管手术。它们通过克服传统手术中定位精度不足、操作时间长、术者疲劳等问题,显著提升了手术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符合现代外科手术趋向于微创化的趋势,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复、改善预后效果,并有效缩短住院周期,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医保政策的影响——自2021年10月起,机器人辅助的骨科手术已纳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范围,而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则被列入乙类医保支付名单。陈建国指出,医保政策的调整对于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未能及时进入医保系统是许多同类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的关键因素。
市场增长与资本关注——随着全球数字化医疗的快速发展,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预计未来将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到2024年有望达到132.9亿美元。尽管国内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但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持续升温。据统计,今年10月至11月间,已有11家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企业获得了融资,其中不乏在创伤、关节、脊柱等细分领域取得融资的医达健康、心玮医疗、先瑞达等企业。
国内外竞争态势——尽管中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对全球市场,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面临着与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尽管存在技术瓶颈和供应链依赖的问题,但专家认为,率先突破外国品牌垄断的企业将有机会获取巨大市场机遇。目前,手术机器人市场仍被外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这一细分领域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总结——在政策支持与资本推动的双重作用下,联影集团等中国医疗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旨在打破国际品牌垄断,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升级。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是中国医疗科技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展现实力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