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遭遇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低潮。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如Mobileye、Argo AI、图森未来等,纷纷步入裁员、上市折价甚至倒闭的困境。苹果公司的自动驾驶项目也遭遇延迟,技术路线从原先的L4级转向了更实用的L2级。这一系列事件让风险资本开始重新评估这一领域的投资价值,至少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在短短几年间灰飞烟灭。
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似乎进入了停滞期。各大明星企业相继遭受重创,裁员、上市遇挫、倒闭等消息不断传来。Mobileye以折扣价上市,Argo AI宣告破产,图森未来裁员规模高达公司人数的一半,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被推迟,技术路线也从追求高阶的L4级转向了更为普及的L2级。风险资本在经历了多年的狂热投资后,开始冷静下来,对这一领域的巨额投入进行了重新审视。
在资本层面,2022年全球自动驾驶企业的融资总额仅为约70亿美元,远低于2021年的200亿美元,甚至可能创下过去五年来的最低记录。这反映出资本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热情降温,以及对于持续高额投入的谨慎态度。
在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2022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总融资额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政府的积极政策支持,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截至当年11月底,中国省级及以上部门共发布了近80项自动驾驶相关产业政策,为道路测试与商业试点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政府不仅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还在资金层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多家自动驾驶企业完成了融资,背后的投资者不乏国家级基金的身影。例如,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了深圳的佑驾创新,广州产投投资了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郑州国投投资了主线科技,安徽国控投资了苏州毫米波,招商局创投投资了轻橙时代。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进一步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丰富的物流资源以及巨大的港口吞吐量,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的政策不仅鼓励技术研发,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进程。例如,纵目科技成功冲刺科创板上市,预示着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迎来更广泛的商业化前景。
尽管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融资总额有所下降,但初创企业的融资次数并未大幅减少,表明资本依然看好这一领域。特别是,融资金额的显著下降主要集中在晚期轮次的企业。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信心。
在自动驾驶卡车领域,中国已有多家企业在大型港口实现了落地应用,如主线科技在天津港、智加科技在青岛港、西井科技在珠海港、飞步科技在舟山港等。无人集卡的采用率不断提高,效率较传统AGV提升了两倍。尽管与干线物流市场相比,港口物流的潜在空间较小,但中国庞大的港口吞吐量确保了自动驾驶卡车企业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连接不同港口的自动驾驶,这有望将市场空间从每年约300亿元扩大至1500亿元。
在乘用车领域,辅助驾驶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从2021年开始,Robotaxi企业就开始尝试前装量产,更多企业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合作,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提升辅助驾驶功能。例如,文远知行获得了博世的投资,推出价格亲民的辅助驾驶量产套件。轻舟智航则推出了售价仅1万元的辅助驾驶系统。
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中国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除了特斯拉外,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正朝着更高阶的技术方向发展,普遍采用了“强感知+强智能”的方案,即搭载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前装激光雷达交付的主要市场之一,多个本土供应商已实现前装交付,预计2023年下半年将实现补盲雷达量产,完成激光雷达技术的最后拼图。
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依赖于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特斯拉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AI训练芯片Dojo D1,能够显著加速数据训练过程,将所需时间从数月缩短至一周。基于Dojo D1构建的ExaPOD集群预计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工,这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转变,以及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进步,为中国乃至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自动驾驶技术有望成为中国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