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科技冲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获众明星企业加持,业绩仍承压
作者头像
  • 星星
  • 2023-01-28 12:26:06 3021

导览

近期,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国内激光雷达领域的佼佼者,正式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IPO文件,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若成功,这将使其成为中国激光雷达行业的首股。

禾赛科技并非首次涉足资本市场。早在2021年初,该公司已递交过科创板的IPO申请,但仅仅两个月后便主动撤回,当时并未披露具体原因。

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是激光雷达行业关键的一年,众多搭载激光雷达的车辆开始量产交付,这标志着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据招商证券分析,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有望在2026年达到28.75亿美元规模,占比整个车载雷达市场的26%,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

资本青睐与业绩挑战

禾赛科技成立于2014年,由李一帆、孙恺、向少卿三位共同创立,其中李一帆担任首席执行官,持有8.6%股份;孙恺为首席科学家,持股8.9%;向少卿则为首席技术官,持股同样为8.6%。此外,创始团队合计拥有77.9%的表决权。

首席财务官谢东萤负责禾赛科技赴美上市事宜,他曾是蔚来汽车的首席执行官,主导了蔚来汽车的美股上市过程。

禾赛科技备受资本追捧,已完成了总计九轮的融资,融资总额近6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百度、博世、小米、美团、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

根据2021年的科创板IPO文件,禾赛科技当时已连续亏损,累计未弥补亏损达3873万元,原因是研发投入居高不下。最新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前9个月,禾赛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48亿、4.16亿、7.21亿和7.9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2亿、1.07亿、2.45亿和1.65亿元。毛利率从70.3%降至44%,呈现下滑态势。

业绩与市场表现

禾赛科技尚未实现盈利,但相较于2021年的亏损1.76亿元,2022年前9个月的亏损略有收窄;同时,该季度的营收已超过2021年全年的水平。招银国际研究部经理白毅阳指出,激光雷达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高昂的研发制造成本及产品装机量的增长速度。

产品与技术优势

激光雷达业务是禾赛科技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自主研发的半导体设计TX/RX系统,采用专用集成电路/自研芯片技术,较传统分立组件结构具备明显优势。其芯片化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激光雷达性能,还能有效降低能耗。禾赛科技已完成芯片化技术的v1.5版本升级,并持续优化中。

禾赛科技推出了AT128、QT128、XT32和FT120等激光雷达产品,面向前装量产市场。目前,其产品出口量超过10.3万台,已获得理想、集度、路特斯、高合、长安、上汽等主流汽车制造商共计数百万台的前装量产订单。

禾赛科技认为,相比于1550nm波长激光雷达存在的高功耗、成本高昂及接收器灵敏度较低等问题,905nm波长可能更为有利。一方面,砷化镓材料在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领域应用广泛,产业链较为成熟;另一方面,905nm波长能提供更高的分辨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市场前景与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感知元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招商证券预计,随着乘用车和无人驾驶汽车需求的增长,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将在2026年达到28.75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可达66%。

然而,激光雷达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海外激光雷达企业如Ibeo公司破产,国内市场也出现分化,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Ibeo公司采用固态路线,但商业化进程受阻。海外市场中,Velodyne等激光雷达企业的股价下滑,主要源于订单兑现不确定性增大、认证周期延长等问题。

国内市场虽已进入激光雷达规模化应用阶段,但仍未迎来爆发期。主要挑战包括价格控制、装载位置选择以及确保车规级量产与上路验证。当前,激光雷达正处于少量上车阶段,行业预期未来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交付。禾赛科技预计,激光雷达的真正大规模爆发将在2025年到来。

报道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编辑:岳彩周

校对:刘越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星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雷达明星企业承压中国冲刺激光业绩科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