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返朴」(ID:fanpu2019),由作者王善钦撰写,配图源自《流浪地球》剧照。
在科幻巨作《流浪地球》中,人类面对着太阳即将在数百年后发生氦闪,引发毁灭的威胁,而通过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这一灾难。电影续集《流浪地球2》则将这一事件提前至2078年。然而,现实中的太阳真的会在几百年后发生氦闪吗?还是在未来几亿乃至几十亿年后?若短期内氦闪未发生,人类又将面临何种考验?
太阳的能量源自其核心的氢聚变为氦的过程,这一过程释放出的伽玛射线加热周围物质,使太阳发光发热。氢聚变的起始温度约为1500万度。许多人对氦闪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是氢在聚变为氦过程中发生的瞬间爆炸。实际上,氦闪是指太阳内部的氦在转变为碳的过程中发生的剧烈反应,而这一过程所需的温度高达1亿度。
目前,太阳的核心仍处于氢聚变阶段,距离氦聚变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根据计算,太阳核心氢聚变将持续约100亿年,而太阳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意味着,在至少50多亿年后,核心氢聚变才会结束,随后才会启动氦聚变并引发氦闪。
从核心氢聚变结束到氦聚变启动之间,太阳将经历约10亿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太阳的引力压缩核心,核心的收缩导致部分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促使核心温度上升,进而引发外部氢的聚变。这一过程使得太阳逐渐从橙色的亚巨星转变为红色的红巨星,亮度增加数十至上百倍。
核心氦聚变启动后,太阳内部的氦核进入简并状态,导致氦聚变反应迅速失控,释放大量能量,几分钟内将核心的6%质量转化为碳。这一过程,即为氦闪。
虽然氦闪对太阳本身影响有限,但其后太阳将经历一系列长期变化。氦闪导致的核心温度降低和壳层氢的温度与压力下降,促使红巨星收缩,半径缩小2%,亮度降低至原来的2%,表面温度升高,最终太阳再次成为较小的橙色亚巨星。
尽管太阳的氦闪需等待数十亿年,但太阳亮度的逐渐增加早已对地球构成威胁。随着太阳亮度的提升,地球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逐渐减少。预计在十几至二十几亿年后,地球上的所有地面水都将被蒸发,天空将被厚厚的云层覆盖。
太阳膨胀为红巨星后,其巨大亮度将直接加热地球,加速全球变暖进程。氦闪后,太阳从红巨星收缩为亚巨星,之后将再次膨胀为红巨星乃至红超巨星,吞没火星与木星。最终,太阳将经历多次喷发,喷射出的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核心冷却后成为碳氧白矮星,整个太阳系将陷入黑暗。
在太阳成为红巨星之前,地球面临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寻找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上述方案虽能缓解短期问题,但不足以解决太阳最终膨胀为红巨星后地球被烤焦的问题。在太阳成为白矮星之前,人类可能需要迁移到其他星球或开发新技术以适应环境变化。
人类的历史虽短,但已揭示宇宙与恒星演化的奥秘。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与对后代智慧的信任,是我们面对太阳危机时的重要力量。
注释:
本文由「返朴」公众号原创发布,作者:王善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