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果壳”(Guokr42),作者云东君,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厨房中飘散的异味,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那么,当你嗅到一股刺鼻的臭味时,是垃圾腐烂、下水道反味、大厨的手艺,还是不经意间放了一个屁呢?
当然,这些情况虽令人不适,但不会构成直接威胁。然而,还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天然气泄漏。天然气虽无色无味,但在泄露时会加入一种特定的气味剂,以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其燃烧产物仅为水和二氧化碳。但当天然气本身不带任何气味时,如何让使用者在泄漏时察觉到它的存在呢?
答案在于人为的“加臭”技术。燃气公司在天然气中添加了硫醇类物质,这类物质具有强烈的臭味,从而帮助人们在天然气泄漏时迅速发现险情。这一做法的起源,可追溯至一起惨痛的历史事故。
1937年3月18日,新伦敦学校遭遇了一场悲剧性的爆炸。气浪不仅摧毁了学校的建筑结构,甚至将一块重达2吨的混凝土板抛掷至60米之外,压扁了一辆汽车。整个学校几乎化为废墟,造成近半数师生遇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学校灾难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爆炸的起因是电动木材车间产生的电火花引爆了学校地下室及墙体内的天然气。由于天然气的易燃特性,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4.9%至16%的爆炸极限时,遇明火即会发生爆炸。而学校此前曾与一家石油公司合作,试图引入所谓的“废气”作为燃料,但管道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持续泄漏,最终酿成大祸。
为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得克萨斯州立法机构于事故发生后不久便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在天然气中加入恶臭剂。这一举措使得天然气在泄漏时能被及时发现,从而保护用户免受潜在危险。
硫醇类物质因此成为了首选的加臭剂。它们对人体无害,且人类对其气味极为敏感。在鼻腔内铜元素的协同作用下,人体对硫醇的敏感度可放大至千倍之多,这一特性使得硫醇成为了理想的加臭剂选择。
选择合适的加臭剂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对人体的无害性、气味的强烈程度以及对天然气性能的影响等。硫醇因其强烈的气味和对人体的低毒性,成为了早期的首选。然而,其稳定性较差,易与设备或管道内壁的金属氧化物反应,导致气味减淡甚至消失。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四氢噻吩作为加臭剂更为稳定、用量更少,且具有臭鸡蛋的气味,对人体无害。然而,关于加臭系统的检测、改进、瓶装气中加臭剂的选择以及探索无硫加臭剂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旨在确保天然气的“臭味”足够显著,以有效提醒用户注意潜在的泄漏风险。
尽管现代技术如智能家居中的天然气检测传感器和报警器已逐步应用于预防燃气泄漏,但仍需用户时刻保持警惕。使用时应注意通风,确保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燃气,定期对管路进行检查,尤其在长时间未使用燃气时,应关闭总阀门。
总之,虽然加臭技术为保障家庭安全做出了贡献,但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日常维护同样不可或缺。让我们共同关注并提升燃气使用的安全性,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安心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请注意,上述内容为基于原文的改写,旨在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与原文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