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军事领域,AI的应用持续改变着战争的面貌。然而,这一技术进步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无人化自主武器可能滥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的担忧。近期,在荷兰与韩国共同举办的“军事领域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峰会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海牙,签署了一份联合行动倡议书。这份倡议书旨在呼吁各国政府、产业界及各类利益相关者协同行动,共同应对AI在军事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意外后果”与责任追溯挑战。
这次峰会上,与会各方不仅探讨了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通过签署行动倡议书,明确表达了共同应对AI军事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决心。这一举动被视为朝着制定战场AI国际准则迈出的重要一步,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围绕AI军事应用的安全治理与国际规范制定的议题,讨论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联合国层面的定期磋商、国家层面的努力、产业界与智库间的对话,以及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发布的伦理准则文件,都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议题的重视。
作为全球科技与军力领先的国家,美国自2012年起就出台了自主武器安全规范与军用AI伦理准则。中国政府同样重视AI军事应用的国际治理与规范制定,通过设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相继发布了相关报告文件,并在联合国会议上提交立场文件,倡导AI的“伦理先行”、“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与“多边协商”原则。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等机构积极参与二轨对话,与全球多个国家的智库建立了机制性的对话平台,促进对AI负责任运用的理解、规范制定与学术共识的形成。
虽然海牙峰会的行动呼吁强调了负责任开发与使用AI军事系统的必要性,但在80个国家的代表中仅有60个国家签署了倡议书,显示了在AI军事应用领域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仍面临挑战。例如,作为AI技术强国的以色列并未签署倡议书。
国际社会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倾向于限制或禁止此类系统,而欧盟则强调其军民两用性。俄罗斯和美国在军控方面立场强硬,尤其是美国强调AI军事应用的正面意义,反对制定相关国际条约。
地缘政治对抗加剧了国际合作的难度,导致部分国家难以全面参与AI军事应用的国际规范讨论与制定。例如,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未能参与此次会议。此外,个别国家通过在芯片、5G通信等领域构建科技壁垒,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面对AI军事应用带来的复杂挑战,未来需要各国展现出更大的诚意与合作意愿,通过沟通对话探索建立信任措施,防止AI误用导致战争冲突升级和人道主义危机。共同努力构建AI军事应用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与人类和平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