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自ChatGPT现象级爆发以来,创投领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风潮,聚焦于这一颠覆性技术的革新潜力。就在ChatGPT一夜爆红之际,诸多投资者纷纷跃跃欲试,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极大热情,并立即召开内部会议探讨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投资者们将目光聚焦于ChatGPT对于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升级以及软件更新的推动作用。有人甚至直接与ChatGPT互动,尝试探索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乃至评估创新药企业是否具备海外并购的良机。
然而,尽管对ChatGPT的关注与日俱增,那些专注于C端应用的投资人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经历了2022年消费市场的寒潮,他们深知,只有具备长远视野,方能避免成为昙花一现的“风口基金”。
“在等待中国版ChatGPT的C端项目涌现的同时”,一位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资人指出,ChatGPT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企业间的沟通方式,它如同一台智能大脑,能够促进自然流畅的交流,类似于师生、同学、同事之间的日常对话。
但鉴于当前市场环境,这位投资人表示:“我们对这一领域拥有深刻的理解,但现阶段并非最佳投资时机。”他解释道,未来一两年内,中国市场上将涌现大量的类ChatGPT项目与应用,行业将进入无序扩张阶段。因此,团队计划先行观察市场动态,待行业趋于稳定,再迅速切入,寻找优秀的创业者,快速注入资金与经验,推动Open AI技术惠及每一位消费者与企业。
Open AI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搜索方式的革新,更是AI核心基础设施投资的新风向标。科技领域的投资者普遍认为,ChatGPT的投资应从核心AI基础设施着手。
半导体领域的一位投资人透露,英伟达作为最大赢家,其GPU作为数字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亦有相应布局,如超算芯片709、809等,均表现出色。此外,海光信息已成功上市,展示了芯片制造环节的发展潜力。但从整体产业链来看,上游芯片设计公司的优势与下游封装能力较为突出,但中间的制造环节仍需突破。
在A股市场,主要聚焦于模拟芯片公司,而数字芯片如GPU、CPU的流片成本高昂,且存在客户准入壁垒与供应链壁垒。ChatGPT对计算能力、数据存储与传输的要求极高,这促使芯片设计与升级成为关键。
红点中国的吕晃先指出,当前硬科技投资进入深水区,需要深化与产业链的合作,特别是基础材料、零部件、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它们构成了AI核心基础设施的基石。他认为,虽然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相关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产学研转化与海外人才引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吕晃先预测,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可能率先实现突破,而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正积极构建本土供应链,预计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后,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也将逐步实现国产化。
A16Z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强调,生成式AI领域内的资金最终将汇聚于基础设施提供商,这一领域有望持续获得丰厚回报。因此,发展国内AI核心基础设施,不仅需要着眼于眼前的实际需求,还需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产业链各环节需要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全供应链能力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材料、零部件、EDA工具等,以实现ChatGPT所倡导的全产业链供应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