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诺如”是否出现感染高峰?专家有话说
作者头像
  • 唐源源
  • 2023-03-01 00:00:00 3012

导读:

197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在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海协)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海事领域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积极引导者。

回顾五十年

自1973年至今,中国经历了从遵循国际规则到参与规则制定的转变,连续十七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深度融入全球海事治理体系。中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和全球海事治理中的角色日益凸显,每一步都充满决心与力量。

中国经验与智慧

今年,中国交通报以此为契机,推出一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在国际海事事务中的实践与贡献。报道邀请了多位在国际海事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旨在展示构建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智慧,共同推进世界航运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破解困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王若腾,上海海事局安全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曾在国际海事组织(IMO)担任中文同传。在伦敦IMO总部任职期间,他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海事舞台上的显著进步。中国不仅在技术合作领域凝聚力量,推动共同发展,还成功将北斗报文服务系统纳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展现了在温室气体减排议题上的坚持与影响力。此外,中国还勇于挑战不合理规则,提供解决方案,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国际规则制定的积极参与

李,浙江海事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信息情报室主任,专注于自主船舶议题的研究与国际谈判。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中国在自主船舶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中展现出更强的能力与水平,不仅提升了提案效率,而且为中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权提供了坚实基础。

输出中国标准,引领全球发展

汪晓兵,广东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处副处长,从2010年开始从事国际海事履约研究,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国际海事规则的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中国已能主动发起新议题,在IMO平台上输出中国标准,引领全球航运业的发展。

脚踏实地,贡献国际合作

杨政妮,上海海事局东海海巡执法总队“海巡01”轮三副,在国际海事组织秘书处工作,深入了解IMO的使命与运行模式。她与使馆海事组、秘书处中国同事及参会代表共同努力,为海事国际合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持续谈判,推动绿色发展

傅潇潇,浙江海事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一级主任科员,作为中国谈判代表,积极参与IMO关于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谈判。面对紧张的谈判氛围,中国代表团提出多项倡议,如建立国家自愿减排行动计划和船舶营运碳强度评级机制,为促进航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才成长,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石文韬,广东海事局法规规范处的一级主任科员,从海事履约工作起步,见证了中国在国际海事治理中的角色演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成为IMO的专职技术官员,中国的声音在国际海事舞台上越来越响亮。

中文成为官方语言的历史

在中文成为“海协”官方语言之前,中国代表团因翻译问题曾面临诸多不便。1974年,中国代表与秘书处达成共识,通过修改议事规则,最终在1975年的全体大会上,中文被正式认定为“海协”的官方语言之一。这一决定不仅提升了中文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地位,也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海事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中国在国际海事领域的贡献与成就,展示了其在全球海事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角色。从1973年恢复合法席位至今,中国不仅在技术合作、规则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推动全球航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国际海事舞台上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构建更加安全、绿色、繁荣的海洋未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唐源源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高峰感染话说是否出现专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