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2023年3月5日,全国两会盛大启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过去的五年对于我国而言,既充满挑战亦硕果累累。报道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报告中指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成立国家实验室,按批次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关键技术攻关获得新突破,包括但不限于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频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升至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60%以上,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参与两会的委员、代表中不乏量子领域的专家身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聚焦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应高度重视对高端国产化仪器材料设备的自主研发政策导向。
潘建伟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现代化蓝图的关键前提。当面临国际竞争,高端设备与材料进口难度增大,自主研制设备至关重要。“很多高端设备可以购买,但在国际竞争加剧时,进口高端设备变得困难,若不能实现自主研发,难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他提议,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开展高端设备、器件和材料的自主研发。潘建伟强调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视,特别是在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前沿布局中,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潘建伟提到,过去十年,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尤其在物理学领域,中国每年都有科研成果入选国际年度十大进展。量子科技、高能物理、天体物理等前沿领域,中国已步入世界科研前列,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交流。
去年,潘建伟团队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旨在构建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地面站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推动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潘建伟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学的重视度显著提升,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中微子物理、超导物理研究、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为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提供了全面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在回应通用量子计算发展的问题时,潘建伟指出,量子纠错是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前的关键步骤,预计这一过程将耗时10至15年。他认为,目前量子计算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应过度炒作其应用潜力,例如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或量子金融等领域。
尽管如此,潘建伟认为量子计算在量子化学、材料设计、量子模拟等方面有望取得重大进展。此外,他透露中国正研发中高轨道量子卫星,计划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合作,未来通过结合高轨与低轨卫星,构建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另一份提案来自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教授,提案名为《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国量子计算研发和应用推广的建议》。
郭国平强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聚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量子计算因其强大的算力,已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高地。
然而,郭国平指出,虽然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但在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对比中,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包括:
针对上述问题,郭国平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推动中国量子计算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