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行业领军企业与大用户群对大模型创新及引发的新技术范式表现出高度关注,甚至已开始催促国内互联网巨头与AI企业加速行动。撰文 | 黄幸怡 编纂 | 石兆
近两日,大模型领域的热度持续攀升。
3月15日,OpenAI发布的GPT-4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紧接着,百度在3月16日推出了首个国产ChatGPT替代品——文心一言,再次掀起了讨论热潮。
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文心一言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少业内专家对数智前线表示,应给予中国本土大模型发展的追赶者以宽容的态度。这一观点不仅来自百度的竞争对手,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数智前线了解,中国行业领军企业与大用户群体对大模型创新及新技术范式高度重视,甚至已开始推动国内互联网巨头与AI企业加快行动步伐。
在发布会现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展示了文心一言的五大应用场景,包括帮助作家续写作品、分析人物身高、为企业命名、撰写标语及新闻稿件,甚至解决了之前困扰ChatGPT的数学难题“鸡兔同笼”,以及理解并创作出与“洛阳纸贵”相关的藏头诗。文心一言虽在某些方面不及OpenAI的产品,但在中文理解和部分多模态生成场景中,展现出一定优势。
文心一言的谨慎发布背后,反映了百度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发布会后一小时内,百度宣布已有超过3万家企事业单位申请了文心一言企业版API调用服务测试。李彦宏指出,大模型发布后会迅速获得用户反馈,这将促进迭代速度与能力提升。
中国客户倒逼AI公司加速行动
ChatGPT的成功激发了国内AI企业和从业者对追赶的热情,这一紧迫感已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促使AI公司面对客户需求加速行动。
数智前线了解到,国内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和AI企业近期均遇到客户频繁咨询和了解ChatGPT及大模型相关情况的情景。尤其在行业龙头和大型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
客户普遍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国内AI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大模型进展情况如何?技术是否紧跟潮流?采用这些公司的AI技术进行业务创新能否保持领先地位?
这一现象促使一些原本无意追随潮流的AI企业开始积极发声,向外界和大客户介绍其大模型相关进展。
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中国的大模型数量急剧增长,仅2020年至2021年间,中国大模型数量从2个增加至21个,与美国的水平相近,远超其他国家。
业界代表性AI大模型方面,美国OpenAI在2021年发布了12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CLIP、DALL-E,而同期,百度、阿里、华为和商汤等中国公司已推出文心大模型、M6、盘古和书生等大模型。
从参数规模来看,中国已有大模型能够与ChatGPT相匹敌,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参数量达到2600亿,阿里巴巴的多模态大模型M6参数规模更是突破10万亿,据称已远超谷歌和微软的大模型参数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AI预训练模型之一。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国内厂商的大模型与OpenAI的领先产品之间仍存在差距,需要国内企业加快追赶步伐。
印奇等专家认为,国内公布的大模型与GPT-3.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李开复也表示尝试过一些所谓的中国ChatGPT,发现它们在质量上确实逊色于ChatGPT。
李开复指出,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英语服务所使用的数据量更大、质量更高。但在技术层面,中国有多家公司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表明中国公司可能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与之相当或更大的数据量。
大模型的涌现带来了AI产业应用范式的转变。据百度AI中台总监忻舟介绍,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每个场景都需要单独模型的模式,转变为利用通用大模型与行业数据结合形成行业大模型,然后通过少量特定场景数据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场景需求。这种新模式为AI服务生态带来了巨大变革。
大模型的兴起降低了AI的门槛,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这一领域,同时也对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未来,能够提供更好服务、有效控制成本并在大模型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大模型热潮将持续影响AI产业的多个方面,从降低成本的策略到私有化部署的可能性,都在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