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期,一场聚焦于中国电商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的“政策滥用”现象的线上研讨会在Riskified的直播间成功举办。这场会议揭示了一个看似熟悉却鲜为人知的现象——“政策滥用”及其对跨境电商的潜在危害。
核心议题:
大部分与会者可能对“政策滥用”这一术语感到陌生,但其实这种现象正悄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出海”的跨境电商平台而言,消费者频繁利用销售和退货政策漏洞的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商业挑战。这种看似合理的顾客行为,实际上导致商家遭受直接经济损失和额外运营成本的增加。
问题与现状:
线上支付欺诈,尤其是“政策滥用”这类隐蔽的欺诈形式,一直伴随着电商行业的成长与发展。据数据统计,2022年底,全球电商欺诈成本已达41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将攀升至480亿美元。政策滥用是指消费者利用商家的销售和退货政策漏洞,通过验证真实身份的方式发起看似合理的请求,这类行为往往不易被传统反欺诈系统识别,因此对商家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性损害。
研讨会焦点:
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政策滥用问题的严峻性。作为全球领先的线上交易反欺诈解决方案提供商,Riskified在处理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超过600亿美元订单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政策滥用应对经验。研讨会邀请了其合作伙伴、英国全球领先支付解决方案供应商Checkout.com共同参与,旨在为中国出海电商提供策略建议。
商家面临的挑战:
出海后,中国商家在识别“羊毛党”等政策滥用者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普通买家的不当行为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如滥用退货、虚假索赔、多账号套取优惠等,还会给商家的物流、客服等运营环节带来压力。此外,虚拟商品领域,如游戏、直播等,也出现了“友好欺诈”现象,例如未成年人误操作或团伙式打赏等行为,最终导致商家需自行承担银行拒付带来的损失、罚金和争议解决成本。
应对策略:
面对政策滥用的挑战,关键在于商家需在支付授权阶段实施有效风控措施。Riskified线上风控及反政策滥用专家Manli Zhang女士指出,识别“羊毛党”等滥用政策者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商家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政策滥用成为营收流失的“突破口”。
案例分享:
以“滥用退货政策”为例,Riskified通过身份集群技术揭示了隐藏在看似正常消费行为背后的真实情况。例如,一位顾客在短时间内高额消费,通过多账号、多地址下单,实则意图利用商家的退货政策。通过先进风控系统的应用,Riskified成功提升了政策滥用订单的过滤率,为商家挽回了大量损失。
结论与展望:
面对日益复杂的政策滥用现象,技术领先成为了制胜的关键。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有效的反欺诈解决方案对于保护商家利益、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通过身份动态识别、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商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应对“羊毛党”,为真正有价值的客户提供更加慷慨的顾客福利,同时轻松过滤掉无利可图或不可信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