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工智能与社会安全:探讨ChatGPT的双刃剑效应》
ChatGPT的问世,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热烈讨论。自其发布以来,人们对其带来的便捷感到欣喜,但同时也开始忧虑它是否会取代普通内容创作者。近期,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的论调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早在1997年,人工智能就已挑战并战胜了国际象棋界的顶尖高手卡斯帕罗夫。紧接着,在2011年和2016年,AI分别在《危险边缘》智力竞赛和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对决中取得了胜利。每当AI展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成就时,关于AI威胁论的讨论便会再度兴起。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随着算力的不断增强,AI带来的数据和隐私风险也随之增大。AI有可能对某些行业和领域造成负面影响,但监管的介入可能会对AI的热度产生一定影响,而非彻底冷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的调整与退出是常态。
面对AI的强大能力,一些担忧之声也随之涌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等科技界人士联名签署公开信,警告AI系统可能对社会和人类构成严重风险,并呼吁暂停开发比GPT-4更强大的系统六个月,以制定并执行共享的安全协议。
专家郭涛分析,GPT-4相较于GPT-3.5,在模型参数、训练数据量、自然语言处理及多模态任务处理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使得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不当使用问题更为突出。
洪勇研究员指出,AI的发展需考虑隐私、安全、伦理等多方面问题,同时可能受到算法、数据、硬件等限制,影响其性能和效果,还存在遭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的风险。
网络安全公司Darktrace的最新报告揭示,攻击者利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通过增加文本描述、标点符号和句子长度,使社会工程攻击数量激增135%。OpenAI的官方调查报告也显示,约1.2%的ChatGPT Plus用户可能遭遇数据泄露。
各国监管机构对ChatGPT的安全性表现出高度关注,意大利率先采取行动,下线了当地的ChatGPT服务。随后,欧洲多国及美国跟进,对ChatGPT展开调查。国内也相应出台政策,加强对AI的监管。
洪勇强调,GPT从3.5升级到4.0可能会引起更多监管关注,旨在规范和保障AI的健康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尽管监管压力与日俱增,AI热潮并未降温。各大互联网巨头紧跟潮流,推出了自家的大语言模型工具。海外市场上,微软整合了ChatGPT于New Bing,谷歌则发布了Bard;国内方面,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阿里计划发布“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华为的“盘古”、“言犀”、字节跳动的自研大模型、“源1.0”等也将陆续上线。
在A股市场,AI板块备受青睐,但股价与公司基本面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以云从科技为例,其股价自年初以来持续攀升,涨幅接近180%,但4月4日达到峰值后下跌30%。然而,其2022年的财报显示,营收下降51.06%,净亏损扩大至8.69亿元。同样,汉王科技的股价上涨63%,但其2022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减少了13.19%。
郭涛提醒,随着AI概念的热度上升,相关领域可能出现泡沫化现象,包括股价大涨、初创企业估值过高、企业大量涌入等,这可能导致市场股价大幅回调、资本热潮降温、竞争加剧的风险。行业参与者需谨慎评估风险。
同时,全球监管机构正加大对AI技术的管控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对科技企业、应用场景和使用者的监管。随着全球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AI行业的热度预计将逐渐冷却,转向更加理性的发展阶段。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