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盛大开幕,期间举办的“第四届5G千兆网产业论坛”由TD产业联盟主办,吸引了多位行业专家参与。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了重要演讲,聚焦于5G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全球网络性能的影响。
邬贺铨院士指出,5G商用部署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网络性能,使其在全球排名中跻身前十,尤其在固定网络领域,我国更是稳居第四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的固网宽带速率位列全球榜首,彰显了我国在宽带网络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
截至4月底,我国已建成5G基站共计273.3万个,占全球总数的60%,在国内基站总量中占比达24.5%。用户层面,5G用户数量已达6.34亿,占移动用户总数的37%。根据邬贺铨的预测,预计到明年底,我国5G用户占比将超过50%,至后年,5G基站占比也将过半。
随着5G基站数量的持续增加及用户规模的增长,5G网络正逐步进入投资回报期。然而,尽管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邬贺铨指出,三大运营商在2022年的ARPU值增长率均未达到1%,网络并未显著提升ARPU值,这表明5G在提升用户价值方面仍有待深化。
面对这一局面,邬贺铨提出了对5.5G技术的展望。他认为,5.5G是打破当前困境的关键所在,同时,它也为提升5G价值提供了新路径。具体而言:
面向消费应用:VR/AR和车联网的高带宽与低时延需求是5.5G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尽管当前VR/AR产品的成熟度和价格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且车联网受政策法规限制,市场启动较慢,但5.5G技术有望克服这些挑战,提供更优的用户体验。
物联网价值提升: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物超人”的趋势愈发明显,5.5G将在轻量级RedCap和无源物联网(P-IoT)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轻量化设计、高密度覆盖、低成本与长寿命等特性,进一步提升物联网的价值。
工业应用的机遇与挑战:虽然初期5G更多聚焦于消费市场,但在工业应用方面存在大上行带宽、确定性时延、高可靠性和精准定位的需求。5G-A(5.5G)的市场机遇在于满足这些工业应用需求,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优化系统架构以适应工业环境的挑战。
为了推动5.5G技术的发展,邬贺铨强调了与光通信、IPv6、工业互联网、卫星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具体措施包括:
邬贺铨院士认为,5G与5.5G技术的融合创新是推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将促进网络性能的进一步提升,还将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开启全新的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