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 北京报道 近日,在瑞士日内瓦,一场由九台人形机器人参与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九台机器人包括索菲亚、格蕾丝、艾达、德斯迪莫纳及阿梅卡等知名机器人,它们在科技界的地位堪比人类的杰出代表。尽管有人质疑这种形式是否合理,认为其可能只是“噱头”,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正悄然降临。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预言:“在未来,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超过1:1,意味着机器人将超过人类数量。”这一预测揭示了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及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市场规模有望呈指数级增长。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硬件设计、制造成本、工业复杂性等方面面临挑战,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尽管如此,它们在各大活动中的亮相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AI领域最具前景的应用方向之一,其应用范围涵盖工业、商业、家庭及太空探索等多个领域,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元。轩睿基金总经理盖宏分析称,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械运动技术的前沿代表,其发展将推动技术革新,同时,它们的复杂系统性意味着融合了多种技术领域,初具形态的机器人已非“空中楼阁”。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旨在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此外,上海、深圳等地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创新和发展。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国内外顶尖科技企业纷纷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特斯拉展出了其Tesla Bot机器人,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OpenAI投资挪威公司1X Technologies,推动其双足机器人NEO及商用机器人EVE的研发。中国字节跳动、小米等科技公司也加入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显示出该领域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展示阶段,商业化应用有限。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盛鑫军指出,真正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应具备使用工具及模仿人类能力。技术限制及高昂成本是阻碍人形机器人普及的主要因素。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董事长刘勇表示,人形机器人在硬件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上仍存在挑战。
尽管面临挑战,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相关产品仍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减速器、伺服、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需求增长,预示着国内成熟零部件厂商将从中受益。光大证券的报告指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若实现10万台销量,其核心零部件市场规模将显著增长,为产业链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应。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发展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触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随着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更多应用机会,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