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于2023年7月20日刊发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为何众多中国人将人工智能视为促进社会福祉的力量。2023年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了400多家企业的参与,以及数十万名现场与线上观众。展示的亮点包括大型语言模型、服务型咖啡机器人以及执行精细外科手术的机械。
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高管、学者和决策者共同聚焦于AI技术的未来趋势与伦理议题。大会旨在展现人工智能的潜在益处,而同一时期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人形机器人承诺将坚守不背叛人类、不夺走工作机会的原则。
一项由益普索公司在2021年开展的调研揭示了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78%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的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比例位居首位;相比之下,仅有35%的美国受访者持有相同观点。这一数据出乎意料,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中美两国公众对人工智能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人工智能在中国已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中国政府利用AI提升基础设施,而智能手机应用中的AI功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AI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引入,显著减少了拥堵和事故隐患,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支持。
根据德勤的报告,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度最高,这表明AI在改变出行方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城市正在采用AI驱动的交通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实现自主管理,但它们带来的积极变化已经赢得了政府和公众的青睐。
随着AI在消费应用中的普及,如美团使用AI为无人机配送路线规划,以及中国品牌在营销中运用AI生成的内容(如虚拟角色),公众对新技术的接纳度显著提高。这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激发了创新思维。
在此次大会上,展示了AI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制作演示文稿到医疗诊断、书法创作乃至智能金融管理,这些实例帮助中国消费者直观理解AI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对这一技术的认同感,减少了对其发展的担忧。
综上所述,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度源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集成与应用,以及AI技术在提升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展现出的潜力。这一现象与中国独特的政策环境、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科技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