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重要盛会——ISC 2023第十一届互联网安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防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传统安全措施的升级必要性以及数字安全新模式的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转型:邬贺铨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已显滞后,亟需革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数字化环境。
新安全模式的探索:他提出,应摒弃过去依赖硬件的、分散且缺乏协同性的安全策略,转向云化、服务化,构建体系化的安全运营服务框架,以高效赋能各行各业,助力企业建立全面的安全防御体系,确保数据安全与商业机密不受侵害。
共享威胁情报:邬贺铨强调,建立和完善数字安全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加强不同角色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工业设备供应商、基础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应用提供商、安全服务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及最终用户,形成全面的安全协作网络。
数据安全管理与跨境流动:面对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数据跨境流动带来的挑战,邬贺铨倡导积极拥抱IPv6主导的互联网新时代,通过提升数据安全能力,有效管理跨境数据流动,确保数据安全顺畅流通。
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讨论,邬贺铨院士的见解不仅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也为社会各界理解并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安全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