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脑机接口技术——一项正从科幻跃迁至现实的前沿科技——引发了深思。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李远宁教授,作为计算认知与转化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主任,阐述了脑机接口的潜在愿景及其在连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领域的可能性。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中国)举办的“从科幻到现实:人类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主题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拉开帷幕。在这次活动中,李远宁教授与知名科幻作家、银河奖及全球华语星云奖金奖得主江波展开了一场跨越科幻与科学边界的深度对话。他们共同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从其从虚构到实践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技术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融合。
李远宁教授指出,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外部电子设备与大脑活动进行信号交互的系统。从理论上讲,人工耳蜗是目前最为成功的应用实例,它能够接收外界刺激,并直接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向大脑传递信号。然而,从科学角度出发,狭义上的脑机接口更多关注于“读心术”,即通过电极、磁共振、红外线、超声波等多种形式读取大脑信号,进而处理、分析这些信号,并将其用于控制外部设备,如机械臂、显示屏或音响等。
李远宁教授提到,尽管脑机接口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已相对成熟,如辅助脑卒中或渐冻症患者恢复特定功能,但其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障碍包括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不足、技术瓶颈以及高昂的成本问题。目前,实现脑机接口的广泛应用仍需解决理论与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提升对大脑认知的理解、增加信号采集的精度与效率,以及开发更加高效、低成本的计算与集成电路技术。
李远宁教授进一步解释,通过脑机接口,人类大脑的信号可以直接与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交互,实现人机协同工作。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脑机接口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江波则强调,随着脑机接口设备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科幻作品对于人机交互的描述将更加贴近现实,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共存的深入思考。
两位专家对于脑机接口与AI融合的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提醒了社会对于这一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社会结构变化等问题的关注。尽管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健康人群中,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这一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未来,脑机接口与AI的结合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同步思考其对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现状与潜力,也引发了对未来科技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将被进一步模糊,而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社会伦理、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