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
文/李明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苏州、无锡等为代表的一线及二线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细则,在开放区域内深度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与示范应用。截至2023年5月,全国已有近50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道路测试实施细则》,超过33个城市颁发了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累计发放超过2800张。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17个测试基地、16个“双智”试点城市、7个国家车联网先导区,铺设路测联网基础设施逾7000套,累计开放道路超过1500公里,测试总里程达到6000多万公里。这些“硬核举措”有力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工业化进程。2023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L3/L4级自动驾驶的准入标准,并完善了相关法规,标志着我国L3/L4级自动驾驶上路正式步入政策支持阶段,此举极大地提振了行业的信心。
双十一大考:无人配送车的亮眼表现
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的寄递业务量达到了1151.1亿件,同比增长13.6%。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快递员每周工作时长达70.7小时,常居“最缺工”职业排行榜前列。劳动力短缺成为传统物流企业面临的“运力瓶颈”。
“无人配送车的引入,为物流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石器无人车首席营销官刘明敏介绍,新石器投放的无人配送车已明显提升了快递末端网点/驿站的运营效率。无人车作为运力补充,采用人机协同模式,单日配送订单可达500-800单,快递员的派送效率提升2-3倍。
智能网联行业的新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载物型无人车领域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据统计,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达到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4.9%;新能源汽车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搭载比例达到48%。智能网联汽车已从初期的测试验证阶段过渡到技术快速发展与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助于企业快速积累案例,加快算法迭代与技术升级,提升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预示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技术实力与运营能力的结合至关重要。在前半段的技术竞争中,企业需要持续优化算法与模型;而后半段的运营能力则体现在对场景的理解与适应上,如何将技术和产品完美融合于特定场景,构建起商业闭环,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刘明敏强调,新石器致力于成为行业开拓者,鼓励更多参与者共同推动智能网联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政策助力与规模化突破
智能网联汽车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逐步实现从快速铺垫到形成运力网络的规模化历史跨越。各地政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北京为例,2021年5月,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推出了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为新石器无人车等企业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首次赋予无人配送车相应路权,解决了法律限制下的上路难题。这一创举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有力参考。
杭州、合肥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的管理办法,包括设立“异地互认”机制、简化申请流程等措施,降低了企业的沟通成本与经济负担,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这些政府举措使得智能网联汽车获得了合法上路的“通行证”,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国内主要城市路权开放进程的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有望实现更大的规模化突破。据刘明敏透露,新石器无人车已在国内多个城市获得测试与应用许可,计划在2024年底投放数千乃至万台无人车。各地政策的开放与友好环境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预计整个行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造更多惊喜。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