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晚年,金涌院士,这位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怀揣着“余热”之志,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将化工知识的火炬传递给大众,实现了从“抖音”上的爆红。短短半年内,这个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吸引了130万网友,其中不乏年轻人。
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日程中,通过晚间的时间,聆听各种讲座,探索科学的新发现。此举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放松的机会,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库。然而,线下实体夜校受限于场地和师资成本,难以实现规模化运营,且难以形成持续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时间安排,成为最具可达性和实用性的“公共空间”。在此背景下,如金涌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投身科普,已成为一股趋势。
长期以来,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占据了大量时间,使得他们难以分身进行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此外,科普工作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缺乏激励,既不计入学术成果,也不带来额外收入。同时,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需要科学家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媒介运用能力,过去这种方式的传播效果有限。
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只需录制简短的视频,科学家便能高效地传播从人造太阳、火箭发射到土壤污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信息,同时通过广泛的用户基数实现内容的广泛传播。这无疑激发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热情,使得科普工作更具活力。
在抖音平台上,每年有超过45位院士、40位诺贝尔奖得主分享专业知识,展现着科学的魅力。有人认为,这些杰出人士投身科普可能显得“大材小用”,但实际上,科普工作对于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如同播种,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建设科技强国不仅依赖于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还在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科普工作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科学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注入动力。
面对130万粉丝的关注,金涌院士表示将继续贡献自己的“余热”,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在他的带领下,科学知识将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