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发布了五国联合提案,旨在全面禁止约1万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PFAS)。此次提案覆盖了包括丹麦、德国、荷兰、挪威和瑞典在内的国家,目标直指PFAS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销售,旨在从根本上解决PFAS污染问题。
在2023年2月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宣布,由丹麦、德国、荷兰、挪威和瑞典五国共同提交的限制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类物质)的REACH法规提案正式出炉。该提案涵盖约1万种被定义为PFAS的化合物,旨在全面禁止所有1万种PFAS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销售。预计该提案将于2023年底实施。
这标志着对PFAS的管控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各行业正面临如何应对PFAS禁令挑战的问题,特别是豁免期内的合规压力。
PFAS(全称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也被称作C6-C14 PFAS,以其独特的碳氟键稳定性,提供了防水、防油、减摩、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消费品领域,如半导体芯片、高效灭火泡沫、建筑防水材料、车用电池、家具、电子设备、服装、纺织品、食品包装和加工设备等。
除欧盟外,美国各州也相继实施PFAS管控法案,美国环保署(EPA)发布审查框架,确保所有化学物质在进入商业领域前经过全面评估。近年来,中国也对PFOS(最具代表性的PFAS物质)实施了限令和规范,明确禁止其在特定行业的使用,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欧盟的PFAS禁令将对半导体、光伏、汽车、能源和消费等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PFAS在燃料电池和电力电缆的应用受到关注,因其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光伏产业同样依赖PFAS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于依赖PFAS的中国出口行业,尤其是制冷剂出口,禁令将导致进口限制,影响供应链。
面对PFAS禁令,企业需评估产品中PFAS的使用情况,寻找环保替代品。例如,苹果已逐步剔除PFAS有害物质,并致力于研发替代品,确保产品安全。施耐德电气承诺淘汰氟化气体和PFAS气体,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还需密切监控政策动态,调整战略和生产计划,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确保供应链的连续性和产品的可替代性。
材料供应商如科思创已将PFAS替代解决方案作为长期重点发展项目,通过研发推进替代进程。3M公司宣布停止PFAS的生产,杜邦承诺在保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寻求替代方案。全面替代PFAS并非易事,涉及复杂产业链,需要跨行业合作,共同推动环保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
PFAS禁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替代品的开发仍面临成本、生产效率和环保性等方面的挑战,但不断趋严的法规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环保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