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推出了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短短半个月后,一位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朋友便因ChatGPT的问世而感到了工作压力。2023年9月,《美国历史评论》的“历史实验室”专栏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与历史实践》的系列论文,及时解答了美国同行们对AI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历史学互动可能性的疑惑。七篇论文涵盖了从熟悉议题如“数字史学”,到新兴概念如“深度学习”、“噪声效应”等。
2023年的中文媒体与高等教育机构都对AI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12月28日,美国罗文大学的知名教授王晴佳受邀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主题为《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的未来》,深入探讨了AI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此讲座对笔者影响深远。
随着春节的到来,OpenAI发布的文本转视频模型Sora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技术能力,无论是描绘现代东京的时尚女性,还是模拟淘金热时期的加州景象,Sora都能以高精度呈现。OpenAI声称Sora能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存在,使其在视频生成技术方面超越了先前的工具。
谷歌在大模型处理能力领域持续发力,推出了Gemini 1.5 Pro,其处理能力惊人,可应对长达100万个token的上下文窗口,相当于一小时视频、11小时音频、超过30,000行代码或700,000字文本。这些进展表明AI计算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经济学人》杂志将GPT的诞生比作亨利·福特引入流水线生产,预示着AI的繁荣将在信息技术领域之外带来深远影响。
对于高校师生而言,AI模型的快速迭代带来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数据科学研究者与依赖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的研究人员早已熟练运用ChatGPT及大模型、机器学习工具,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然而,更多教师和学生则利用AI进行邮件撰写、文章修订、报告生成等日常任务。对于追求前沿技术的爱好者,AI的“魔力”在去年也得到了体现,例如获得虚构的学术成就,为期末压力带来一丝轻松。
中文历史学期刊的论文周期长,难以紧跟AI发展的步伐。相比之下,英文期刊在ChatGPT发布后迅速回应,探讨了AI时代历史学与历史叙事等宏观主题。例如,《数字历史与理论》专刊收录的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AI在历史编纂学中的潜力。
学者们讨论了AI在历史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如马尼休斯-沃林顿提出的“人工历史创造者”的概念,强调AI不仅模仿人类叙事,还能通过推理和共识形成新叙事方式。Wulf Kansteiner的文章则探讨了定制大型语言模型在历史写作中的应用,揭示了描述、叙述和论证在历史创作中的关系。
林登伍德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开发基于玛丽·西布莉日记的聊天机器人,展示了AI如何复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风格,为历史研究和互动学习开辟新途径。
当前,AI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有力助手,尤其在信息检索、文献阅读和科研创新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如何整合AI产品到个人工作流程,优化和定制机器人功能,以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关键问题。
AI助手的回答质量不仅取决于模型本身,还受到用户提问方式的影响。通过改进提问技巧、利用知识库和插件,可以显著提高AI的响应质量,使之成为高效的学习和研究伙伴。
随着科技巨头和新创公司推出更强大的AI模型,未来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AI不仅能够辅助学术研究,还能通过人机协作模式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创新思维发展,从而构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AI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应积极拥抱这一技术革命,通过优化AI助手的使用策略,提升个人知识整合与输出能力,同时培养通用技能,以有效迎接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