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脆的门铃声响起,洛杉矶的居民Shelly就知道她的网购包裹已到。2022年的购物狂欢日——黑色星期五,Shelly通过线上平台购买了一台来自中国石头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扫地机器人。仅过了三天,她就收到了包装完好的产品。Shelly并未察觉的是,她的这次消费行为,牵动着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供应链链条。这款扫地机器人实际上早在三个月前就在中国广东省惠州市的工厂完成生产,随后经历了一个月的跨国航行,于黑色星期五前的一个月提前存放于美国西海岸的海外仓库,静候它的新主人。
这一全球网络依托着中国强大的制造力量,结合了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触达了全球多个国家和数亿消费者。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版图中的角色转变,也揭示了跨境电子商务如何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商品的全球化流通。
2023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当年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3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额增长尤为显著,达到了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新兴平台如Temu和Shein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中国影响力。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自2023年初,中国电商平台Temu在日本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500万,短短六个月内,其用户量已超过日本三大传统电商平台平均用户数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引用Apptopia的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在Temu平台上的活跃时间几乎是亚马逊等主要竞争对手的两倍。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和外贸提供了新的商业框架。天津一家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陈晨经理告诉《环球时报》,由国内企业主导构建的全球通道,在营销、物流等方面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力支持了制造业的转型,增强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独特竞争力。
朱克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强调,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外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制造以其出色的性价比和多样化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跨境电子商务打破了地理限制,加快了商品进入全球市场的步伐,满足了消费者对高质量、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这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向灵活、定制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出口贸易而言,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为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海外市场。
自2018年石头科技登陆美国市场以来,初期销量较小,相应的售后服务需求不多。但随着销量的增长,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石头科技决定自建售后服务团队,以应对市场变化。公司全球市场售后服务负责人邓生透露,他曾在美国停留三个月,专注解决客户提出的售后服务问题。自2020年起,石头科技在北美电商平台销售基础上,逐步构建起自有售后服务体系,与多家专业服务公司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当消费者提出退换货请求时,公司会提供上门取件服务,将产品送至美国的线下维修站点进行维修。
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尚属少数,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全托管”模式参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国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如Shein在全球多个主要市场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TikTok在美国设立了物流和仓储运营中心,并推出了免费退货等活动,以减轻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顾虑。
然而,近期美国网站“Bestlife”报道指出,一些消费者反映Temu等平台的退货流程存在复杂性,部分商品被商家标记为不可退货,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谨慎。此外,还有消费者反馈包裹投递延迟、费用不明、订单混乱和客户服务不佳等问题。
售后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成为中国产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球市场的一大挑战。焦点科技的产品设计总经理卢颐认为,虽然日用品和服装等领域的需求相对明确,但在处理复杂商品和服务时,跨境电商平台仍需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以更好地服务全球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