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探讨网络暴力的界限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反网络暴力意识逐渐增强,然而,网络暴力的界定与认识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例如,“我并未骂人,何谈网络暴力?”“对恶行,我愿以暴制暴。”针对这些模糊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董晨宇,在一档名为《DOU来聊聊》的谈话类节目中,与观众深入探讨了网络暴力的危害、认知误区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
董晨宇指出,尽管网络暴力尚未在法律层面得到明确界定,但根据2023年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等行为均被视为网络暴力的一部分。他通过分析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暴力事件,强调了此类事件通常具有两大显著特征:群体性行动和对当事人产生的线上线下严重后果。
董晨宇区分了狭义和广义的网络暴力概念。狭义的网络暴力指的是较为极端的攻击行为,而广义的网络暴力则涵盖了更广泛、更为日常的不文明网络行为,如某中学生分享二次元舞蹈视频后,评论区出现大量数学题目;小学生跳舞视频下满屏“不用写作业吗”的戏谑留言等。他认为,虽然这些行为具有攻击性,但不应简单归类为网络暴力,而应视为网络不文明现象。
对于“对待恶人,我愿以暴制暴”这一观点,董晨宇提出了质疑。他引用了“网友审案,死刑起步”的说法,指出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私刑,缺乏公正与合理性,极易导致对社会失范行为的过度惩罚。他认为,网络允许批评,关键在于批评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非对个人的摧毁。
董晨宇还强调了网络暴力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他指出,虽然大型、轰动的网络暴力事件受到关注,但小规模、短暂的网络暴力更为常见,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面对网络暴力,许多人选择沉默,这使得“微小的毒”汇聚成巨大的伤害,可能改变整个互联网的舆论氛围。因此,他鼓励网友们不仅要做“无意识的网暴者”,也要避免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生活。
针对个人遭遇网络暴力时的维权途径,董晨宇提供了三个关键词:“保护”、“举报”、“咨询”。以抖音平台为例,用户可以通过设置保护功能,关闭评论和私信,同时利用举报功能,对违规账号进行投诉。此外,抖音还提供了一项反网络暴力法律咨询服务,为疑似遭受网络暴力的用户提供免费法律支持。
《DOU来聊聊》节目旨在邀请各界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共同探讨社会热点和互联网治理问题。通过这一平台,董晨宇与其他嘉宾一起,为公众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和宝贵的指导,旨在推动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正确认知与有效应对。未来,《DOU来聊聊》将继续邀请更多嘉宾,共同探索互联网治理的更多议题,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