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科创板日报》4月17日讯(记者 李明宇 实习记者 张琳)激光雷达价格持续走低。4月15日,RoboSense(速腾聚创)发布M平台的新一代中长距激光雷达MX。在新品发布会上,速腾聚创首席执行官邱纯潮指出,MX将以低于200美元(约人民币1447.78元)的成本为基础,实现首批项目的量产,并计划迅速将价格锁定在1000元左右,以推动整个行业进入千元级激光雷达的时代。
激光雷达市场动态:
今年以来,多个激光雷达厂商宣布产品降价策略。一径科技于1月推出的ZVISION EZ6激光雷达,打破了2000元的价位壁垒,率先步入“1”字头时代。同时,比亚迪、亿咖通等企业也相继宣布将激光雷达定价降至千元左右。
价格战背后的驱动因素:
为何激光雷达厂商纷纷发起价格战?各大厂商如何实现成本降低?何时能实现平价上车?
激光雷达加速降价:
《科创板日报》观察到,近年来,激光雷达产品的价格持续下滑。以速腾聚创为例,其2023年度ADAS应用产品平均单价从4300元降至3200元,新品发布更是加速了价格下降的步伐。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由感知系统、决策层和执行层组成,感知系统是智能驾驶的前提,其探测精度、覆盖范围与速度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当前,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激光雷达均是主要感知手段。
激光雷达凭借高精度、广覆盖、强稳定性以及实时三维建模的能力,成为关键的感知方案。
业内人士观点:
“过去几年,激光雷达单颗成本从数万元降至千元,但与车载摄像头相比,激光雷达仍较为昂贵。在车企‘价格战’背景下,价格敏感度增加。降价有助于提升激光雷达的渗透率。”一位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
平台化与芯片化策略:
《科创板日报》注意到,激光雷达主流厂商选择平台化与自研芯片策略,有效推动成本降低。速腾聚创已构建三大产品平台:M平台(二维扫描)、E平台(无扫描结构纯固态)和R平台(机器人领域,一维扫描)。新品MX大量采用M平台的成熟组件,如二维扫描架构、核心光路与光电器件。
平台化设计允许高效复用通用部分,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实现车规级量产。图达通与禾赛科技亦通过猎鹰、灵雀、AT512等平台优化产品线。
芯片化技术的关键作用:
速腾聚创在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芯片化技术的进展,MX搭载自主研发的SoC芯片M-Core。公司芯片团队规模超过100人,耗资数亿研发此款芯片。
对激光雷达而言,芯片化设计集成了复杂控制、转换及处理电路,实现高质量控制和运算,减少元器件数量与结构简化,推动成本降低。同时,简化结构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激光雷达平价上车时间表:
《科创板日报》根据统计发现,理想MEGA、L7/8 ADPro版、智己L6/L7、极氪001等热门车型已标配激光雷达,价格区间涵盖20-30万元。
速腾聚创MX已获得三个量产项目订单,预计首个项目将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中信证券预测,国内车企竞争加剧将促使激光雷达成为智能化配置差异化的关键因素,预计2024年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达到150万颗,同比增长160%。
对于激光雷达何时能实现平价上车,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表示,短期内可能渗透至15-20万元的车型,而在10-15万元的车型上实现平价上车还需一定时间。
车企也在加速推进激光雷达的平价策略。比亚迪宣布,旗下3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高阶智驾系统,20万元以上车型可选装。小鹏汽车计划在一个月内推出10-15万元新品牌A级产品,搭载高等级智能驾驶系统,并实现盈利。
结语:
激光雷达价格战的背后,是厂商们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而采取的策略。平台化与芯片化技术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推动激光雷达逐步迈向平价化。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驱动,激光雷达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为智能驾驶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