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G-net是由牛津大学和DeepMind共同开发的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该网络在2014年的ILSVRC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Top-5错误率仅为7.3%。VGG-net不仅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还在多个数据集上表现出色。即便到了2019年,VGG-net仍然广泛应用于特征提取任务,尤其是对初学者非常友好,因为其结构相对简单。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感受野是指卷积神经网络中某一特征图上的每个像素点所对应的原始输入图像中的区域大小。简单来说,特征图上的一个点映射到输入图像上是一块特定的区域。例如,图1展示了感受野的概念。
采用更小的卷积核可以降低模型的参数量,但较小的卷积核感受野也较小。为了使3×3卷积核的感受野接近5×5卷积核的效果,VGG-net采用了连续两个3×3卷积核来替代一个5×5的卷积核。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参数量,还能保持相似的感受野效果。具体来说,5×5卷积核的参数量为25,而连续两个3×3卷积核的参数量仅为18。
以一幅32×32的图片为例,若使用5×5的卷积核,步长为1且无填充,经过卷积运算后的输出尺寸为28×28。同样的情况下,使用两个连续的3×3卷积核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但参数量会更少。
VGG-net的典型结构包括多组卷积层和全连接层。每一组卷积层后通常会跟随一个池化层,用于减少特征图的尺寸。例如,VGG-16模型包含13个卷积层和3个全连接层,适用于输入尺寸为224×224的图像。
训练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在CIFAR-10数据集上,经过200次迭代后,VGG-net的测试集准确率达到93.39%。此外,实验还发现,最后一层卷积层不进行池化处理时,模型性能优于进行池化处理的情况。
VGG-net凭借其简洁的结构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详细解释感受野的概念以及卷积核的设计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VGG-net的运作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初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