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Python数据分析师,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分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器学习的知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33天搞定机器学习》中的第20篇文章,我们将探讨一种基础且实用的聚类算法——K-Means。这篇文章难度较低,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未分类的数据集,无法直接看出其中的规律。这时就需要借助聚类算法,将相似的数据归为一类。K-Means是一种简单的聚类算法,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K-Means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样本集中的样本根据距离划分为k个簇,使得簇内的样本尽可能靠近,而簇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远。相似度或距离是聚类的关键,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方法将直接影响聚类的效果。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等。
看不懂的同学可以参考下图,对照步骤加深理解。
Python的Sklearn库提供了K-Means聚类算法的实现方法,可以直接调用。以下是KMeans类的主要参数:
KMeans类的主要属性包括: - clustercenters:每个簇中心的坐标,形状为[nclusters, nfeatures] - labels:每个数据的分类标签,从0开始 - inertia: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之和,用于评估簇的数量是否合适
使用K-Means非常简单,无需刻意构造示例,Sklearn官网提供的几个例子已经足够让大家掌握。对K-Means不熟悉的同学可以通过私信联系我,获取专栏每章的代码和数据集。
这个专栏凝聚了我大量的心血,很高兴看到很多同学给予了支持和五星好评。如果你对数据分析或机器学习感兴趣,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一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