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绘21世纪过去二十年的技术版图时,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物联网(IoT)是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在探讨科技发展趋势的文章中,如果不提及这些术语,很难展开讨论。
展望未来十年,除了上述技术外,量子计算也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就像AI依靠大数据的支持使神经网络算法成熟,依赖云计算获得强大的计算能力,并通过与物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量子计算也有着类似的演进路径。
那么,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2017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如果能够将量子计算和AI结合起来,我们将能够实现一些超出自然想象的技术突破。”
尽管这种前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还显得遥远,但量子计算和量子机器学习的研究已经在全球多个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公众提供了初步的算法工具和资源。
近期,百度飞桨发布了量子机器学习开发工具Paddle Quantum——量桨,这是国内首个支持量子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平台。量桨提供了一套量子机器学习工具集,供科研人员搭建和测试量子神经网络及开展量子人工智能研究。
量桨的推出无疑将推动量子机器学习在中国的普及,为AI和量子计算的研究者开辟新的学习路径。如果你对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交汇感兴趣,现在正是探索量子机器学习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如此契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量子计算,让我们先简要回顾其基础知识。
量子计算的基础在于量子力学的两大核心概念:叠加和纠缠。叠加意味着量子态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直到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塌缩为其中之一;纠缠则指两个量子态即使相隔极远,也能瞬间影响彼此的状态。
这些特性使得量子计算能够进行并行处理,从而解决复杂的数据问题。传统计算的基本单位是比特(Bit),只能在0和1之间切换。而量子比特(Qubit)由于叠加效应,可以同时代表0和1,这意味着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计算能力将以指数级增长。
举个例子,经典计算就像一个人逐一尝试所有路径走出迷宫,而量子计算则像同时探索所有路径,瞬间找到出口。
这种并行计算的能力为人工智能中的数据处理和算法训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量子机器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
量子机器学习(Quantum ML)是量子计算与机器学习交叉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旨在通过量子特性优化算法性能,从而加速或拓展AI的应用场景。
然而,量子计算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技术和工程难题,需要大量先进的计算工具,尤其是AI技术的支持。
根据算法和数据的不同组合,量子机器学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C-C(传统机器学习)、Q-Q(纯量子计算)、C-Q(经典算法处理量子问题)和Q-C(量子算法改进机器学习)。其中,Q-C是利用量子理论改进机器学习,例如通过量子计算将原本不可计算的问题变为可计算,或者通过并行计算加速机器学习算法。
量子机器学习的挑战
量子计算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量子机器学习更是如此。其发展需要软硬件两方面的共同进步。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传统机器学习语言无法直接应用于量子计算,需要将现有代码转换为量子态的形式,这导致了输入输出瓶颈。目前大多数量子机器学习算法需要将大规模数据集编码为量子态,或者只生成解在量子态中,这导致了处理时间的延长。
其次,真正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尚未问世,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在抗噪声和处理退相干问题上仍有一定局限,限制了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通过量子模拟器来进行多量子比特的运算。
例如,谷歌的TensorFlow Quantum(TFQ)为量子机器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包含约50-100量子比特的噪声中级量子处理器(NISQ)工具,用于控制和建模自然或人工量子系统。这使得TFQ的量子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量子数据模型和混合量子经典模型,帮助开发者改进现有量子算法或发现新的算法。
尽管量子机器学习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力巨大。未来,量子神经网络有望模拟人类大脑或黑洞,为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量子机器学习的发展瓶颈
量子机器学习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硬件的进步,还需要软件层面的创新。当前,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输出瓶颈限制了其效率,而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缺失也阻碍了实际应用。此外,量子机器学习在某些计算任务上的加速效果仍有待验证,例如,Ewin Tang设计的经典算法展示了经典算法在某些情况下同样高效。
尽管如此,量子机器学习依然被视为面向未来的计算技术。站在今天,通过开放的量子计算平台,普通的技术爱好者也能参与到量子算法的开发和测试中,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