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这就是决策树,很简单
作者头像
  • PingWest品玩
  • 2020-06-01 15:03:15 0

大家好,我是Python数据分析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在数据科学领域转型的成功经历,其中包括我的四部曲:《15天学会Python编程》、《每天10分钟,用Python学数据分析》、《Python数据可视化实战》和《33天搞定机器学习》。

通过这些课程,我希望能帮助更多人掌握Python编程及数据分析技能。

决策树

在讲解决策树的概念、原理和用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位母亲希望给女儿介绍一个潜在的男朋友,于是她们展开了以下对话:

女儿:他多大年纪? 母亲:26岁。 女儿:他长得帅吗? 母亲:还算帅气。 女儿:他的收入如何? 母亲:收入一般,属于中等水平。 女儿:他是公务员吗? 母亲:是的,他在税务局工作。 女儿:那好吧,我想见见他。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决策树的简单逻辑: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得出结论。这就是决策树的基本思想。

决策树模型原理

决策树是一种分类方法,它通过归纳算法生成规则和树形结构,从而对新数据进行分类。具体来说:

  1. 分类决策树:决策树可以转换为一组“if-then”规则,也可以定义在特征空间划分上的类条件概率分布。目标是构建一个既与训练数据拟合良好又具有较低复杂度的决策树。

  2. 特征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选择能够有效分类的数据特征。常用的选择标准有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和基尼指数。

  • 信息增益:衡量特征对数据分类的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H(D) - H(D|A)),其中 (H(D)) 是数据集的熵,(H(D|A)) 是数据集对特征A的条件熵。

  • 信息增益比:结合了特征的信息增益和特征本身的熵,计算公式为 (frac{g(D,A)}{H(D)})。

  • 基尼指数:衡量数据集的不纯度,其计算公式为 (1 - sum{k=1}^{K} pk^2),其中 (p_k) 是第k类的概率。

  1. 树的生成:决策树生成通常通过计算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或基尼指数来确定最优特征,并递归地生成子节点。

  2. 树的剪枝:为了避免过拟合,需要对生成的决策树进行剪枝,移除一些不必要的分支,从而简化树的结构。

实战示例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使用决策树解决分类问题。假设有一组14天的天气数据,包含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特征,以及是否出去打球的结果。

  1. 选择根节点:首先,我们从四个特征中选择一个作为根节点。根据数据,我们计算出信息增益,发现“天气”特征的信息增益最大,因此选择“天气”作为根节点。

  2. 子节点选择:接下来,我们继续选择其他特征作为子节点,直到所有节点都分类完成。

决策树参数

在使用决策树时,可以调整一些参数来优化模型:

  • criterion:选择“gini”或“entropy”,前者基于基尼系数,后者基于信息熵。

  • splitter:选择“best”或“random”。前者选择所有特征中的最佳切分点,后者选择部分特征中的最佳切分点。对于大量样本,推荐使用“random”。

  • max_features:选择特征的数量。对于特征较少的情况,通常选择全部特征。

  • max_depth:设置决策树的最大深度,以避免过拟合。推荐的深度范围是5到20之间。

  • minsamplessplit:设置节点分裂所需的最小样本数。

  • minsamplesleaf:设置叶子节点的最小样本数。

  • minweightfraction_leaf:设置叶子节点所有样本权重和的最小值,默认为0。

  • maxleafnodes:设置最大叶子节点数,以避免过拟合。

  • class_weight:设置样本各类别的权重,以平衡不同类别的样本数量。

  • minimpuritysplit:设置决策树增长的阈值,低于此阈值的节点将不再分裂。

决策树的优缺点

决策树的优势在于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可视化,不需要大量的预处理步骤。然而,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容易过拟合、对样本变化敏感等。通过预剪枝和集成算法可以缓解这些问题。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联系我。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PingWest品玩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决策机器简单就是学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