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决策树
作者头像
  • 郑秋桔
  • 2020-06-23 08:37:31 3

决策树简介

在介绍决策树的概念、原理和用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位母亲想给她女儿介绍一个男朋友,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 女儿:他多大年纪?
  • 母亲:26岁。
  • 女儿:他长得帅吗?
  • 母亲:挺帅的。
  • 女儿:他的收入如何?
  • 母亲:不算很高,但还过得去。
  • 女儿:他是公务员吗?
  • 母亲:是的,在税务局工作。
  • 女儿:那好吧,我愿意见见他。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决策树的简单示例。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做出决定。决策树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

决策树的原理

决策树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它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用这些规则对新数据进行分类。具体来说:

  1. 分类决策树模型:这是一种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方法。决策树可以转换成一组“if-then”规则,也可以视为定义在特征空间划分上的类的条件概率分布。

  2. 决策树的学习目标:构建一个既与训练数据拟合良好,又具有较小复杂度的决策树。由于直接找到最优决策树是一个NP完全问题,实际中通常采用启发式方法来寻找次优解。决策树的学习算法主要包括特征选择、树的生成和树的剪枝三个部分。常用的算法有ID3、C4.5和CART。

  3. 特征选择:特征选择的目的是挑选出能够有效分类的特征。常用的选择标准有:

    • 信息增益(ID3):通过计算熵来衡量信息增益。
    • 信息增益比(C4.5):考虑了特征数量的影响。
    • 基尼指数(CART):衡量数据纯度的一种指标。
  4. 决策树的生成:通常会使用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或基尼指数作为特征选择的标准。生成决策树的过程是从根节点开始,递归地选择最优特征,直到数据被正确分类。

  5. 决策树的剪枝:为了防止过拟合,需要对生成的决策树进行剪枝,即去除那些对分类效果影响不大的分支,使决策树更加简洁。

实战案例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我们要根据14天的天气情况预测是否应该去打篮球。数据包括四种环境特征(天气、温度、湿度、是否有风)以及最后的决定(是否去打篮球)。

初始数据集中有9天去打篮球,5天不去。计算初始熵为0.94。

接下来,我们依次计算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 天气(outlook):信息增益为0.247。
  • 温度(temperature):信息增益为0.029。
  • 湿度(humidity):信息增益为0.152。
  • 风速(windy):信息增益为0.0478。

可以看出,天气(outlook)的信息增益最大,因此选择它作为根节点。接下来继续选择其他特征作为子节点,直至数据被正确分类。

实战应用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树来预测是否适合打篮球。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理解决策树的工作原理,还能应用于多种实际场景中。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郑秋桔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入门决策机器学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