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在过去一年中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指的是平台或商家利用数据分析,对特定用户进行个性化定价,以获取最大化的利润。这种方式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是对用户信任的一种欺诈和背叛。
在线旅游、票务网站以及网约车平台成为“杀熟”现象的主要领域。例如,一位在北京CBD工作的张女士发现,她在滴滴出行上频繁使用加红包的方式来缩短等待时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即使在非高峰时段也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同样的路线,滴滴给她的报价总是比新用户更高。
对此,滴滴解释说他们的预估价是基于实时路况的预测,并非最终支付价格,但消费者仍然对这种差异感到不满,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人为操纵的结果。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携程平台上的机票预订问题。一位用户在携程上预订机票时,发现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尽管用户尝试了多种方法,如清除缓存、卸载重新安装应用程序,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其他平台上的同一航班价格更为合理。
携程回应称,价格变动是因为系统存在技术故障,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这种现象更像是平台故意为之。
此外,一些消费者反映,在某些酒店预订平台上,老用户的价格普遍高于新用户。平台解释称价格差异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消费者仍然认为这是对老用户的不公平对待。
最后,还有用户反馈,在某些外卖平台,会员用户的花费反而比非会员更多。例如,一名用户发现自己在办理会员后,某些商品的价格反而比非会员更高。对此,平台没有做出回应,但消费者对这种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总的来说,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记录和分析。为了应对这种现象,一些消费者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比如使用隐身模式浏览网页、定期清理缓存记录,甚至研究如何“调戏”大数据算法。尽管如此,许多消费者仍认为大数据的应用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并对平台的信任度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