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9597.8万人次,同比增长7.7%;旅游支出总额为393.3亿元,同比增长8.6%;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074.4万人次,增长7.7%;北京王府井、上海陆家嘴等热门商圈的人次和销售额分别增长约10%……
小长假是激发消费活力、观察中国经济潜力的重要窗口。随着端午假期结束,一系列消费数据陆续公布,这些数据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消费潜力。
小长假期间,步行街、商场、购物中心成为不少人的首选目的地。据商务部监测,端午期间,重点商圈、大型购物中心销售业绩显著提升。北京重点监测的60家批发、餐饮企业完成销售额20.5亿元,比去年同期端午节假期增长6.3%,其中西单、王府井等重点商圈的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0.8%。
上海在6月7日至8日期间,完成消费额76.2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南京西路、南京东路、陆家嘴等老牌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0%。重庆重点监测的商贸企业完成销售额16.2亿元,同比增长8.5%。
各大购物中心内,商超、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结合,满足了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需求,人气十分火爆。
节假日对传统商圈客流量的拉动作用已被多次证实。例如,“五一”小长假期间,商务部在全国11条试点步行街的客流量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营业额增长28%。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指出,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步伐加快,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实体业态也在加快转型升级,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并增加新的服务业态,提升了消费体验。因此,这些消费场所呈现出人潮涌动的现象。“这也说明,只要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就能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巨大的购买力。”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端午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为9597.8万人次,同比增长7.7%;旅游支出总额为393.3亿元,同比增长8.6%。
这组数据反映了小长假期间人们出游的特点: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期间,公路出行主要以中短途自驾需求为主,全国高速公路出口流量同比增长约4%。
中短途游通常成为小长假出游的首选。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周边游、自驾游、高铁游成为主流出行方式,70%的游客出游半径不超过300公里。
除了短途游,文化游特征显著。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端午期间,北京旅游售票、娱乐等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75.6%和32.1%。端午节当天,北京世园会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端午期间,博物馆、展览馆非常受欢迎。美团门票大数据显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馆以及新兴的网红景点失恋博物馆等均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近年来,服务消费在小长假期间越来越火爆,反映出消费升级的趋势。”赵萍表示,目前,包括旅游、文化等在内的服务消费已经占据了消费总支出的“半壁江山”。应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挖掘服务消费潜力。
一粽可观消费热度。据业内不完全统计,端午节前后,数亿只粽子被消费者一扫而空。
天猫“6·18”粽子消费数据显示,端午节前一周,售出1.23亿只粽子,同比增幅超过250%。数亿只粽子的背后,反映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也体现了商家的创新表现——
根据天猫相关数据,粽子有“五人份”,也有“一人食”;有会“飞”的磁悬浮粽子,也有“高考粽”,适应消费者对新鲜度需求的保质期为一周的“短保粽”销量最佳。而苏宁易购数据显示,由于端午节与高考重叠,“蛋糕+粽子”组合订单同比增长超过60%。
从线上下单情况来看,消费不仅更加多元化,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京东大数据显示,从下单金额来看,县域及乡村地区的客单价最高,其次是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这也再次证明了县域及乡村地区展现出极高的消费能力。
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促消费政策,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升级步行街、培育夜经济等方面入手,激发消费潜力。发改委也表示,将加快落实汽车、家电、信息、养老、育幼、家政等领域的促进消费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消费市场还在不断升级。通过新一轮消费政策的落地和红利释放,企业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