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学技术的进步,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实时收集和传输数据,还大幅降低了工业数据处理的成本和技术门槛。例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SCADA系统的高昂成本得以显著下降,从原先的千万元级别降至七成以下。
德国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工业智能化水平,以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云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实现了设备、生产线和工厂数据的互联互通,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工业服务的价值。
相比之下,中国在工业自动化和云计算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迎头赶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现整体规划和重点工程的推进。然而,中国在工业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格式不统一、平台技术架构复杂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工业大数据的发展已成为智能制造的关键竞争点。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中国需要抓住工业大数据带来的契机,实现弯道超车。当前,中国工业大数据的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数据格式不一致、标准缺失导致互通性差;平台技术架构复杂,资源难以整合;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不协调;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等问题突出。
随着全球工业化改革的推进,工业大数据市场持续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球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258亿美元,占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的50%以上,显示出工业大数据已成为全球大数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0年,全球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80亿美元,占比约60%。
在中国,2018年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258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25.38%,增速较快。这表明中国工业大数据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未来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希望这些改写后的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或者修改,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