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遇上名作家:从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看英美文明之异同
作者头像
  • lxx1994x
  • 2019-09-08 15:14:52 0

No.1 文如其人:从文字的指纹,辨认作者的风格

在美国,如果要找出能够与《美国独立宣言》相媲美的文献,那只能是美国宪法了。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们没有修订原有的联邦条例,而是制定了一部全新的宪法,这便是著名的制宪会议。这部新宪法需要经过联邦十三个州的特别会议批准,其中至少有九个州同意,这部宪法才能生效。然而,在各州的讨论过程中,新宪法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为了推动新宪法尽快通过,美国的三位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纽约的主要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后来汇编成《联邦党人文集》。《联邦党人文集》被认为是美国政治领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其中12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汉密尔顿还是麦迪逊,一直是个谜题。直到1963年,两位统计学家——哈佛大学的莫斯特勒教授和芝加哥大学的华莱士教授,利用概率方程和词频分析,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确定这12篇文章的作者是麦迪逊。

这一发现表明,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文如其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的文章风格截然不同。例如,汉密尔顿经常使用“while”这个词,而麦迪逊则更频繁地使用“also”。这种文字风格的独特性,使得我们可以从文字中识别出作者。

那么,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写作方式是否不同?作家们是否遵循自己的写作建议?从纳博科夫到E.L.詹姆斯,这些著名作家在文章中最常用的词汇是什么?我们能否仅凭文字风格区分英国作家和美国作家?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文字指纹”的力量来解答。

美国专栏作家本·布拉特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探索了文字风格的奥秘。在他的著作《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他展示了大数据如何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有趣现象,从而带来全新的发现和体验。大数据使我们能够从文字中挖掘出隐藏的意义,让过去深埋于文字之下的秘密无所遁形。

No.2 英美文明探幽:同根生,异样多

萧伯纳曾经说过:“英国和美国是被同一门语言分开的两个国家。”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只载着102名清教徒,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最终抵达北美,建立了第一个英属殖民地,这也被视为美国历史的开端。许多人认为,既然英国和美国系出同源,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应该非常接近,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了相似之处。

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并非两种独立的语言,但它们在发音、拼写和词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同样的道理,英美两国的地理距离导致了发音规律的不同,因此我们将英语发音分为英音和美音两类。

英式发音正统且具有权威性,常被称为“牛津口音”或“女王口音”。英国人说话时语速较快,整体风格显得高冷而性感。相比之下,美式发音更加多样化,反映了美国文化的自由和开放。美国人讲话时发音夸张,体现了他们爱好自由和不拘小节的特点。

除了语言差异外,英美文化在处事态度和生活习惯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在需要沟通交流的场合,英国人通常表现得较为高冷和委婉,更喜欢慢慢建立人际关系,而美国人则更直接和坦率。

英美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民族的内在特质。作为传统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传承着传统的贵族文化。

相比之下,美国的发展历程完全不同。数百年前,那些贫穷的清教徒来到这片土地上,依靠辛勤劳动建立起了家园。这种历史背景塑造了美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因此,美国文化鼓励进取心和竞争精神,推崇“付出就有回报”的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lxx1994x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科夫英美名作家异同遇上文明喜欢数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