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买卖成黑产?大数据时代如何回绝隐私“裸奔”?| 周末谈
作者头像
  • cee13683031413
  • 2019-09-22 15:46:15 0

“1元简历”事件本质上是由求职简历导致的信息泄露问题,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大安全问题。

9月20日,网络上关于“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的话题迅速升温。该话题源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谁在售卖网络求职者的“简历”》,文中提到了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被泄露的具体案例,揭示了一条完整的“简历搜集”产业链。同时,文章还探讨了现有的平台监管、简历泄露后的维权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问题。

许多求职者在网上投递简历后,频繁收到陌生骚扰电话和短信。记者调查发现,知名求职网站的一手简历价格在每条1.8-2.5元之间,二手简历则在每条0.8-1.5元之间,其他网站的价格则在每条0.6-1元之间。这种网上简历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众多求职者陷入信息泄露的陷阱。如何遏制网上简历的泄露,成为了当天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大量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和讨论。

多家媒体机构、社会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全国各地的网民对“1元简历”话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短时间内,该话题在网络上的传播量急剧增加,在百度和微博热搜榜上一度名列前茅。

微博上出现了诸如“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简历被贩卖或成骚扰电话源头”等热门话题,引发了媒体机构和大量网民就“信息安全”这一话题的广泛讨论。关于1元简历、隐私、圈套、短信、求职、泄露、一条龙、产业等成为该话题的网络热词。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日上午9时左右发起了“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的话题,获得了超过4000条评论和转发。此外,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新浪、澎湃新闻、财经网等多家媒体的官方微博也发布了相关话题消息,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与此同时,关于“个人信息如何泄露”的投票也吸引了4万多名网民参与。从投票结果来看,大部分观点认为个人信息的主要泄露渠道是各种社交平台,其次是招聘和咨询类网站。

截至9月20日下午3时,新京报智库对“1元购买简历”的话题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网络各渠道的传播情况如下:媒体网站261篇次,报刊4篇次,App 351篇次,论坛博客37篇次,微信191篇次。此外,微博网友的评论数量达到了9000多条。

截至20日下午3时,各渠道来源围绕该话题发布相关消息,并在20日上午10时左右达到峰值。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微博是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各地网友积极参与讨论,根据博主地域分析,山东、河南、广东的微博用户对该话题的关注度最高,此外河北、江苏、四川、湖北、安徽、辽宁、黑龙江的网友活跃度也较高。

此次“1元简历”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的高度关注。舆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泄露”问题上。

“1元简历”事件在网络上衍生出了多个敏感话题,包括谁在售卖网络求职者的“简历”、如何防止信息泄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如何泄露的、个人隐私泄露后如何取证维权等,每个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网友普遍呼吁加强监管,并希望相关机构能够承担责任。一些权威媒体、公安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微博意见领袖等也积极发声,提醒公众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微博上转评热度较高的前十条内容如下:

总结:“1元简历”事件的核心问题是求职简历所暴露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安全问题。个人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了解不法分子获取公民信息的方式,并从源头上加以防范,最大程度避免信息泄露,减少由此引发的各种违法行为。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并结合社会舆论的监督,揭露更多的非法渠道,明确责任归属,依法严惩。

本文转自新京智库 作者:张靖天

本文编辑:张孜蕙

  • E N D -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cee13683031413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回绝裸奔隐私周末买卖简历时代数据如何成黑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