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被视为21世纪的新“石油”,如何进行开采、保护和应用,需要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则。9月25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国内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率先实现自动开放,旨在让数据产生价值,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数据的安全是开放的前提。作为国内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办法》在制定过程中,着重讨论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指出,数据不同于传统资源,可以无限复制和应用。因此,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制度和技术双重防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办法》以“需求导向、安全可控、分级分类、统一标准、便捷高效”为原则,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调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防止公共数据被非法获取或不当使用。此外,通过引入专家委员会机制,加强了公共数据开放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确保数据开放、应用、平台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责任明确。
公共数据开放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优先开放哪些数据,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根据《办法》,上海将制定开放清单,并对接社会需求,优先开放与民生密切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高价值数据。《办法》首次提出了分级分类开放模式,对开放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动态调整,提升数据质量。
例如,波士顿市开放了市内1.3万个消防栓的位置数据,社会组织据此开发了一款软件,显示消防栓位置并监测其动态。市民可以“领养”消防栓,当消防栓被大雪覆盖时,主人会收到通知并及时清理,帮助消防车快速找到消防栓。
目前,上海已确定普惠金融、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四大领域作为今年的重点开放领域。特别是在普惠金融方面,上海已开展8个部门和4家试点银行之间的公共数据授权开放试点,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保护数据和挖掘有价值的数据,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使其产生价值。《办法》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引导包括公共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源开放流通,将不断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例如,开放航班、地铁的人流量及性别比例数据,将为快消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开放电梯运行数据,将为采购商提供更精准的选择,推动不同生产厂家有针对性地提升产品功能和安全性。
监管部门将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引入、应用模式创新、优秀服务推荐、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数据应用创新生态。同时,促进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的多元化融合和标准化流通,提升公共数据管理和创新应用能力,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表示,数据开放的基础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公众认知和法治环境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进一步开发高价值数据。希望通过开放的精神,为数据的深度应用贡献“上海方案”。(记者周琳 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