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中国的数据运用现状如何?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解决?相关产业的未来前景如何?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际刚。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大数据在中国经济中的运用情况如何?
魏际刚: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特殊资产。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繁荣贸易流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宏观调控、解决民生问题、扶贫开发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数据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商品、零售、交通、物流、通信、安防、健康、教育、文化、旅游、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除了日常生活和消费相关的数据外,研发、工艺、制造、营销、物联网、农业、工业以及企业服务等领域也在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进程。
中国经济时报:大数据的应用在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规范这些问题?
魏际刚:随着大数据价值的凸显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变得愈发重要。从个人隐私到企业安全,再到国家安全,数据流动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大数据由于其巨大的潜在价值和集中存储的方式,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必须从多个维度来确保大数据的安全。
政府需要从理念、监管、技术和行业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理念层面,应树立全面的安全观念,将大数据安全纳入国家战略。管理层面,需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层面,应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安全保护体系。行业和企业层面,则要加强自律,明确数据使用标准和安全边界。
中国经济时报: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重要,这催生了一批处理和整合大数据的企业,这一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
魏际刚:目前,大数据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主要分为四类企业:由传统ICT企业内部孵化的大数据公司、从传统实体行业中诞生的大数据公司、从传统咨询服务公司转型而来的大数据公司,以及新兴的大数据公司。
尽管大数据产业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类企业的成长速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ICT企业近年来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发了许多开源项目,并逐渐向实体行业渗透。传统实体企业也逐步发展出面向本行业的数据服务公司。与此同时,传统咨询服务公司基于其行业知识和研究积累,正向数据服务领域转型。新兴的数据服务公司虽然具有创新精神,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目前,该行业吸引了大量参与者,但盲目跟风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短缺、数据可靠性与安全性、基础数据源共享、数据流通规则等问题亟待解决,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对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何预测?
魏际刚:预计未来大数据产业将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首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数据的利用意愿将持续增强,大数据应用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企业对大数据领域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
其次,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大数据来源、技术提供、产品开发、服务提供、交易平台以及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第三,大数据将与各行各业、不同区域乃至国家层面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的积累将更加丰富,大数据应用需求也将更加旺盛,大数据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战略焦点之一。
第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推进。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的物理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码头、仓库、水利设施等,还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和公共平台等。
第五,未来的大数据业务环境将更加开放,业务生态将更加复杂,参与数据处理的角色将更加多元,系统、业务和组织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数据的产生、流动和处理过程将更加多样化。
第六,大数据将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农业、智能建筑、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能服务(如交通、物流、零售、金融、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以及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第七,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防护措施将更加完善。
第八,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持续优化,政府对大数据的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将显著提升,大数据产业将步入规范化、有序化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