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IDC的数据,帆软在2019年的市场份额为14.9%。按照2019年中国BI市场的总额5.5亿美元计算,帆软的BI业务收入约为0.81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745亿元。
BI服务商帆软宣布将BI作为公司主赛道的战略,并表示目前正进行战略收缩。
“成立13年来,我们一直在收缩和聚焦。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策略是否有未来,但帆软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帆软CEO陈炎向媒体表示。
帆软成立于2006年,今年年初员工规模突破1000人。在IDC发布的2018年中国BI市场份额报告中,帆软以14.88%的份额位列第一。
陈炎坦承,做BI的过程中,帆软面临许多业务诱惑,例如一些同行将口号改为“AI+BI”,并扩展产品种类。然而,帆软坚持不走这条路。
为什么不能?他解释道,AI需要大量数据和机器算法,而这并非帆软的优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帆软完全不涉足大数据相关业务。相反,他们会选择从大数据中的细分领域切入,例如数据积累、数据通用API、基础架构、行业应用、分析工具等。因此,大数据领域的范围很广,但对于帆软而言,最适合的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工具提供商。
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及商业智能是分析工具下的三个主要类别。然而,帆软决定放弃数据挖掘这一业务。陈炎表示:“我们的主赛道不是数据挖掘。Gartner有专门针对数据挖掘的魔力象限图,而我们判断自己目前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还无法达到领先水平。因此,我们会谨慎对待数据挖掘领域。”然而,在商业智能方面,帆软具备一定的信心,这也是他们现在逐步聚焦BI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聚焦BI,帆软将业务划分为三类: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和未来业务。核心业务包括其主打产品Fine Report,这是一款企业级Web报表工具;成长业务包括数据分析工具Fine BI以及正在积极拓展的国际业务;未来业务则包括正在培育的阿米巴运营平台等。
帆软将自身定位在BI领域,那么未来的BI市场究竟有多大呢?
根据IDC的预测,2019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为5.5亿美元,同比增长34.5%。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5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2.0%。
根据IDC数据,帆软2019年在国内BI市场的份额为14.9%,按照2019年全年中国BI市场的总额5.5亿美元计算,帆软的BI市场份额约为0.81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745亿元。对于一家拥有上千名员工的企业而言,这一收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未来的市场拓展上,陈炎透露,帆软将采取“出海下乡”的策略。“出海”是指开拓国际市场,“下乡”则是将产品推向三四五线城市。陈炎认为,许多三四线城市的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帆软的潜在客户,同时,还有许多随移动互联网一起出海的企业也有类似需求。他提到,最近关注了一些微博,发现许多人正在将中国的移动网络或应用复制到其他国家,如印度。因此,帆软计划同时进行“出海”和“下乡”。
通过这些措施,帆软希望进一步巩固其在BI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