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一家公司在机器分析方面表现出色,也不意味着其数据分析能力同样出色;即使某些公司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表现出色,也不意味着它们在处理结构化数据方面也同样优秀。此外,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公司不一定具备优秀的商业智能能力,而商业智能能力强的公司也未必能在实际经营中取得成功。
企业切勿将大数据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不应盲目依赖大数据。企业大数据的应用涵盖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及具体业务操作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例如,如果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不到位,后续的数据应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数据不稳定,深度学习技术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在许多企业的短板并不在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而在于缺乏有效的思考和战略规划。
前三点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到的基本工作。第四点则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分水岭,能否有效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关键。企业应适时引入高级人才,以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以无人车为例,一辆车可能装有3000多个传感器,背后涉及众多供应商,甚至跨国企业。如何保证数据稳定、实现跨境数据合规传输、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等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物联网的发展正逐渐改变我们对大数据业务的传统认知,因为它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单纯依靠简单的数据和算法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的需求。
处理一个问题时,相关数据越多,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就越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数据中包含的误差和不确定性。许多医疗项目尚未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大数据有时也会带来潜在风险。
我们可以用“拼图”来比喻数据量的作用。如果只有一块拼图,很难看清整个画面;但如果拼图数量足够多,即使算法简单,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判断自己掌握的数据是否已达到关键的数量级。
人们总想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未来可能发生什么,以及如果发生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一直是商业智能(BI)试图解答的重点。第三方数据可以辅助企业做出决策,但企业领导者首先需要了解手头的数据有多少是集中的,有多少是分散的,哪些数据与自身的问题相关。如果不明确这些,决策可能会南辕北辙。
例如,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中层管理者可能更关注当前的问题,而高层管理者则需要考虑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方向。因此,高层管理者所需的数据量通常远大于中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