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海量数据资源涌现,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重要的生产和战略资产,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那么,城市大数据平台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我国的城市大数据平台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城市大数据指的是城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以及与信息采集、处理、应用和交流能力相关的活动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城市大数据 = 城市数据 + 大数据技术 + 城市职能。
近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城市大数据平台白皮书》,分析了数据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孤立导致数据共享困难;数据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影响数据价值的发挥;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整体联动。
城市大数据平台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数据管理标准,提高了数据管理的效率;规范了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的共享流通,促进了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
在交通领域,利用卫星分析和开放云平台进行实时流量监测,感知交通状况,帮助市民优化出行方案;在公共安全领域,通过行为轨迹、社会关系、社会舆情等集中监控和分析,为公安部门的决策和情报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在政务服务领域,借助统一的互联网电子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互通,既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也能及时监测疫情,降低市民的医疗风险。
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平台,促进了政企之间的数据双向对接,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城市数据,挖掘商业价值,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企业和组织的数据贡献到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反哺”政府数据,支撑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促进现代化城市管理。
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是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需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平台目标、数据主权、关键技术、法制环境、功能实现等方面。以“高标准、高定位、稳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平台的顶层设计,确保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有目标、有方向、有路径、有节奏地持续推进,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迭代更新。
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并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支撑作用,以确保平台规划建设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加强城市大数据管理,实现数据从采集到数据资产化过程中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明确数据权属及利益分配,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责任问题。建立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健全数据资源管理标准。
政府、产业和城市的各类数据资源非常复杂,需要明确平台数据资源的权属,保障数据所有权的归属。城市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管理和运营体系相当复杂,建设模式和途径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为城市大数据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对城市大数据平台项目的后评价和项目稽查,强化对数据资源建设以及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审计监督。科学构建城市大数据平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效综合评价工作,引导各地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效果。
强化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运用,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水平。研究制定数据使用违规惩戒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数据使用合规性的监督和审计,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