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开放平台,厦门市一周内开发出“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并持续强化数据互联互通,一方面扎实细致地推进全民境内外疫情防控,另一方面助力全面复工复产复学,城市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日前,相关机构利用大数据对全国重点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厦门在33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位列首位。
通过大数据,厦门推动复工复产复课。高三学生日前返校,通过智能防疫闸口进出学校,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厦门网报道(记者刘艳、李晓平)生产一线的口罩即将告罄,全球继电器龙头企业宏发电声正为此发愁。但在统一口罩申购平台的帮助下,4.5万多片口罩顺利送达企业,解决了复工复产的难题。
厦门首创个人和企业统一口罩申购平台,从最初的个人防护和社会心理调节器转变为城市运转恢复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助推器。
从公平高效分配口罩到保障市民健康出行的手机绿色健康码,再到严防境外输入的“i厦门”出入境申报系统,以及清明期间的网上“云祭扫”和复课复学的“人像描写”……厦门借助大数据开放平台,一方面做好全民境内外疫情防控,另一方面助力全面复工复产复课,政务大数据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和灵活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这为厦门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依据。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其中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赋能、数据驱动,厦门城市运行稳定高效。日前,相关机构利用大数据对全国重点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厦门在33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位列首位。新华网发布的春节后部分城市复工率指数显示,厦门排名第五。
厦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背后的大数据力量,得益于其先发优势,更得益于一年多来前瞻规划和优化提升。举办新经济发展大会,打造数字经济引领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大数据优质企业;正式上线大数据开放平台,健全大数据开放管理和服务机制……厦门不断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据服务与融合应用相互促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
早规划、抓关键、谋长远。在近日召开的市委政法工作会议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率先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这为厦门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提升社会治理系统的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吹响了新的号角。
在大考中不断锤炼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厦门交出了社会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厦门答卷”,并开启了以大数据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全新征程。
“智”对疫情
看不见的全流程监管
“请您出示信息登记二维码。”近日,220名来自加拿大的旅客刚抵达高崎国际机场,工作人员便提醒他们通过“i厦门”进行入境申报。
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厦门再次启动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利用大数据把好入厦的第一关。
厦门是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也是旅游热点城市,这给“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带来巨大压力。开发的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将社区排查、入厦系统、卡口采集、酒店上报、线索申报等信息全面归集,掌握在厦人员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构筑起防护墙。
该系统能在人群中识别潜在感染者,追踪病毒的蛛丝马迹,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一旦出现疫情预警,系统会自动生成任务通知下一个节点的人提前准备,实现“信息等人”。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疫大数据的重要入口。近期,“家住厦门”平台推出了“小区电子通行证”功能,率先在集美宁宝世家试行。业主方燕华表示:“每次回家只需扫码、测温并在手机上填写体温,非常方便。”
借助大数据分析,厦门做细全民防控。目前,已形成一张信息网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童平平将其比喻为一个“大漏斗”。厦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入厦人员从入厦前、入厦中、入厦后等多维度进行人员画像和追踪,最终通过社区网格化精准推送。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系统累计建立健康卡并实施14天居家管理的人数达8万人。截至4月13日16时,入厦人员在线登记人数达301万人,并从中筛查出重点防控人员。
护航复工复产
大数据勾勒厦门复工“图谱”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
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既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特殊时期,厦门利用大数据为企业安全复工“保驾护航”。
近日,全球继电器龙头企业宏发电声收到了京东快递直接送货上门的4.5万片口罩,解除了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后顾之忧。“真是及时雨!”宏发电声副总裁吴京洧说,生产一线的口罩快用完了,正愁采购问题。
此前,厦门通过“i厦门”系统率先推出的市民口罩预约配售模式,已被全国其他城市借鉴推广。在此基础上,厦门通过“i厦门”服务平台推出“集团单位线上口罩购买系统”,实现无接触的全流程线上购买,精准配置紧缺防护物资。
自3月10日起,该系统已为全市1.4万多家企业提供超过800万片口罩。线上口罩预约成为不断迭代的城市数字公共服务产品,从最初的安全防护和社会心理调节器转变为城市运转恢复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助推器。
精准的数据和精心的组织,大数据助力“惠企”“暖企”政策落到实处。
“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感谢集美区政府及时兑现扶持资金,保障我们的正常运营。”2月28日,厦门开心上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收到近10万元的集美区商贸餐饮业发展扶持资金,公司总经理黄瑜婷喜笑颜开。
集美区工信局软件信息科科长谢茗介绍,集美区依托“i企宝”平台,加快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速度。该平台汇集多方数据,实现多种政策“一站式兑现”和“一键式兑现”,减少企业重复填写材料,提高兑付效率,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
电力大数据不仅勾勒出厦门复工复产“图谱”,还支撑政府分析决策、有序组织企业生产和运营。2月16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通过数据比对发现76家企业疑似未按要求开展复工复产登记,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现场核验。
化繁为简、保驾护航。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厦门复工复产奏响了“春之歌”。
助力社会管理
从“云祭扫”到复学复课“人像描写”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疫情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如何防范人群聚集,尤其是防范境外人员集中活动带来的疫情风险,引导市民更加有序、安全地祭扫,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社会管理问题。
厦门开通了网上祭扫平台“厦门云祭园”。特殊时期,市民可以通过“i厦门”平台进行网上祭扫。“尊重传统的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便利!”“不扎堆、不聚集,也很智能!”网友纷纷点赞这一举措。
事实证明,大数据已经深入到厦门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厦门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服务,依托“i厦门”、厦门市民卡平台,通过疫情防控专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名实人认证、爱心捐赠、实名乘车、移动支付结算、智慧就医等全流程智慧服务,最大限度隔绝病毒传播风险,确保疫情期间便民服务“不停摆”。
推行“不见面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目前,“i厦门”平台已接入28个市级单位、6个行政区的政务预约服务,网上可预约办理事项超过3000项,掌上可办理事项达140多项,包括社保、医保、公积金、生育险、养老保险等高频热门应用。
接下来,厦门还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全市师生进行精准的“人像描写”,为安全复学复课保驾护航。
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厦门善用、巧用、活用大数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城市管理的乘数效应开始显现。
【记者手记】
大数据背后的“厦门速度”
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居民日常生活,大数据在厦门双线战疫中展现了速度与温度。
观察大数据发展的脉络,可以发现厦门“心中有数”:早规划、抓关键、谋长远。大数据驱动的精准防疫和复工复产,是厦门提升城市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应急机制的真实写照。我们相信,大数据等“科技硬核”的应用,必将助力厦门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重胜利,并为未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大数据背后的“厦门速度”同样值得称赞。在所有功能点、页面设计、系统流程等都需要从零开始规划,且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厦门在短短一周内开发出“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经过连续48小时的努力,厦门口罩在线预约系统升级版正式上线。
在如此短时间内,厦门迅速搭建防疫网络,实现战疫有“数”,得益于多年来智慧城市的建设。
去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开放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包含22个领域主题、20个行业分类、涵盖39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门户,与民众生活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截至目前,厦门已向企业开放200亿条数据,并通过“安全屋”技术搭建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目前,厦门的政务大数据已经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
专家指出,大数据是一个工具,要发挥其作用,关键是要打破壁垒,形成部门联动,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数据才能真正跑起来。在这方面,厦门走在了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