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由于税收大数据的应用,原本被阻断的贸易得以贯通。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女贞醛等化学品,但由于长时间停工,许多下游企业已经寻找其他供应商。最近,该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恢复生产,但由于订单量少,再次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位于厦门的中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该公司在3月底收到了一笔价值5000万元的订单,但由于疫情原因,提供原材料的企业未能开工。中坤生物负责人杨毅融表示,自复工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材料短缺,特别是用于生产的女贞醛粗品库存有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供应商,公司将面临停产的风险。
正当这两家企业一筹莫展之时,一份税收大数据名单帮助它们实现了精准匹配。4月9日,厦门市税务部门走访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通过税收大数据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并提供给中坤生物,其中包括武汉格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最终,在税收数据的“搭桥”下,武汉格源和中坤生物经过沟通协调,签署了4500万元的采购合同。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运用税收大数据助力湖北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各地税务部门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产销链和资金链上的问题,助力企业加快复产复销。
4月15日,由广东省税务局援建、湖北省税务局开发的“湖北税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具备“寻找货源”、“谁找过我”、“我的需求”和“发布产品”等功能,使湖北企业能够借助税收大数据力量,便捷地完成货源寻找、供需协商等事宜,实现企业之间的自主、自愿、精准和高效对接。
3月30日下午,一场由武汉和广州两地税务部门牵头的复工复产远程视频连线会议召开。两地税务部门决定,在恢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携手开展全方位联动服务,建立包括搭建工作平台、设立咨询热线、问需问计企业和主动纾困解难在内的联合服务机制,助力两地关联行业加速复工复产。
截至3月底,武汉和广州两地税务部门通过联合服务机制,已对接两市汽配企业433家,两市汽配行业纳税人共开具增值税发票23.4亿元。同时,有效带动了两市关联行业的正常生产,两市恢复正常业务往来的公司共7707家,两市纳税人共开具增值税发票48.34亿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认为,原材料供应不足、不及时是制约湖北企业复工复产的一大难题。“制造业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跟不上,下游就会‘断粮’。”
如何破题?各地税务部门深入挖掘税收大数据,充分利用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平台,为复产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支持。
汽车是湖北的支柱产业,随着各大车企有序复产,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正在复苏。4月初,湖北省随州市丰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正等待浙江省温岭市刚泰机械配件厂供应泵机齿轮进行生产,但刚泰机械配件厂此时遇到了新情况。
刚泰机械配件厂负责人朱国玲介绍,由于技术工人未能及时返岗,影响了齿轮的精加工。
温岭市税务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比对发票数据,及时为刚泰机械配件厂找到了两家合格的锻打机械厂,补齐了齿轮精加工的关键环节。1000套泵机齿轮如期运抵随州,保障了湖北丰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顺利复产。
这并非个例。武汉晨鸣汉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复产后,却面临下游原材料纸浆供应不足的问题。当地税务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利用税收大数据查询到潜江市创伟林纸有限公司生产所需的纸浆,并主动联系潜江市税务部门,促成双方企业自主自愿按市场化原则签署了1000吨木浆购销合同。
武汉晨鸣汉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陈文丽表示,没想到税收大数据比企业更了解产业链,如果没有税务部门的帮助,他们无法如此快速复产。
在广东,为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不畅等问题,当地税务部门自主开发了“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具有产品发布、货源寻找和供需协商等功能。
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销售业绩。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对企业进行帮扶。
据经济观察网了解,在浙江,税务部门成功协助133家企业与湖北企业完成购销。其中100家浙江企业与湖北企业签订了采购合同,33家浙江企业与湖北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累计成交金额达到5亿元。此外,还有55家企业与湖北企业达成初步意向,意向金额接近20亿元。例如,临海市丰登藤条制造有限公司借助税收大数据,成功与武汉银腾达塑业有限公司达成产业链供需匹配,采购了150万元的原材料。
上海、山东、青岛等地税务部门通过增值税发票链上下游线索,结合企业增值税发票开具金额和开具户数,筛选出主要依赖湖北地区经营且资质良好的企业,再通过“点对点”排查,精准定位重点关注企业名单,及时开展政策辅导和精准帮扶,通过帮助本地企业间接为湖北企业复产“加油”。
在湖北,武汉市税务局通过全面摸排和分析,发挥了大数据的作用,牵线搭桥,解决了企业“销售难”的问题。各区局率先挑选2-3家企业,从采购、销售、资金三个方面与上下游企业对接。目前,已有29家企业供需对接稳步推进。截至4月10日,重点企业已完成成交金额2亿元,达成初步采购意向金额1.8亿元。
4月1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
在湖北,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正在借助税收大数据,实现出口转内销。
湖北富亿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生产和销售拖拉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体育运动器械和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至美国、泰国、越南、菲律宾、也门、土耳其、巴西、英国和荷兰等国家。外销比例占20%-30%。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外销订单为零,复工复产步履维艰。
宜城市税务局局长王碧海调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时,了解到该公司产品销售难题,建议转型内销,将公司纳入首批精准帮扶企业名单。在“税收大数据精准帮扶企业平台”中输入公司需要采购和销售的商品,查询全国优质采购商和销售商,当天筛选出32家优质销售商并将资料提供给富亿农业机械公司,成功协调与内蒙古鲁森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谈妥产品销售,开启了公司出口转内销的第一笔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