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高新区的一个超过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的身影。这里主要依靠控制室内的几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展示了该地区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最近,记者在常州高新区的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参观时发现,这家企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应用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了新型产业、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稳步增长的效益。
常州高新区正在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平台。这一平台已成为国家级产业高地,并逐渐成为江苏省的一张国际名片。在宏发纵横的生产车间里,玻璃和碳纤维等原材料制成的丝线通过机器的精密编织,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等领域。据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范哲江介绍,他们每天可以生产600吨碳纤维复合材料。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上下游的连接,公司能够实时调整发货计划,并通过服务化的云计算系统,加快研发设计速度。范哲江表示,云计算系统不仅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研发,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全球疫情蔓延,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作为一家主要客户来自欧洲、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的企业,常州优谷新能源科技公司依然迎来了成立以来最忙碌的时期。得益于全自动焊接机器人的辅助,复工后公司的产能迅速恢复,目前在手订单金额达到7000万元。该公司运营总监顾祝其表示,3月份公司生产的发电机焊接机壳产量达到了422台,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优谷新能源的成功在于拥有自主研发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焊接机壳智能化制造”项目,该项目使生产效率提升了25%,焊接效率提高了6倍,确保了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常州天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精密工业齿轮制造商,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好评。为了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管理和研发团队的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控制,天山重工决定走上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天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霍叶青表示,未来两年内,公司将实现从设计、运营、生产线到决策和服务的全面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天山重工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服务。2019年,常州高新区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建了这一创新中心,致力于帮助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预计未来三年,该中心将帮助超过1000家企业上云,并打造超过5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常州高新区还有10家龙头企业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其中宏发纵横每年的研发资金投入超过3000万元。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创新驱动一直是天合光能的核心发展战略。近期,天合光能生产的600兆瓦P型和N型高效光伏组件成功应用于青海至河南的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成为天合在全球市场中签署的最大光伏项目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天合光能不仅抓住了特高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还借助工业互联网建立了家用光伏电站系统的智能云中心,推动新能源物联网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