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省级政务数据“一云一网一平台”,我国中西部第一个根服务器镜像节点,产业“上云”,“云上”生活……借助大数据这一强劲引擎,新时代的贵州正加速前行。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市考察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贵州省利用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书记表示:“我明白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
过去,提到贵州,人们常会想到那句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然而现在,贵州凭借冬暖夏凉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稳定的地质结构、水电互补的电力结构和低廉的电价,以及“老三线”建设积累的产业和人才基础,成为了发展大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贵州人民决心摆脱“贫穷”“落后”的标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力量,追求脱贫致富的小康生活。
[align=center][b]“大数据+X=大有可为”[/b][/align]
这是理解贵州大数据发展路径的一个公式。
“以前我总是担心养的鸭子卖不出去。自从上了‘云’之后,销售问题迎刃而解。”在铜仁市松桃自治县落满村,养鸭专业户瞿洪祥笑容满面,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喜悦。他现在每年养七八万只鸭子,销售情况良好,收入也增加了。
“爸爸说,学校的菜谱都上了‘云’,比妈妈做的花样还要多。”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小学食堂,五年级四班的学生付盛龙显得格外懂事。他的妹妹也在该校读三年级,过去付爸爸每天都要接送他们上学放学。如今,爸爸只需早晨送他们到学校,下午再接他们回家。父母也更加放心,能够安心工作。付盛龙对学校提供的午餐非常满意,开心地向记者介绍今天的菜单:“今天有青椒炒鸡蛋、木耳炒肉、花菜和白菜粉丝汤。”
所谓的“云”,其实就是“校农云”。贵州通过将学生营养餐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农产品产销大数据平台对接,形成了“校农云”。该系统根据学生营养餐的需求,直接向签约合作社和农户采购食材,指导产业链覆盖贫困家庭的种植和养殖。一头连接孩子们的饮食安全、健康和享受,确保食谱科学、库存新鲜、运输安全、可追溯;另一头则连接着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一体化。
大数据与农业相结合,在贵州的乡村描绘出一幅幅“智慧云”的画卷。大数据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实现了智能生产监控和精准产销对接,培育出了“辣椒云”“火龙果云”“猕猴桃云”等众多智慧农业项目。借助互联网,贵州的产品得以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大数据与产业结合,不仅促进了本地物产的外销,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回流。曾经,黔贵山区的居民渴望走出大山;如今,“孔雀东南飞”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北京工作多年后,王复兴回到了贵阳,在一家专注于大数据+旅游的互联网文旅公司工作。通过“云游贵州”平台,他连接起了景区和游客,实现了全方位的智慧服务。王复兴认为,贵州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加上大数据的支持,未来在旅游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align=center][b]“大数据+X=我们的小康生活”[/b][/align]
这是理解贵州大数据发展路径的另一个公式。
“虽然事情很多,但收入也不少,最重要的是离家近!”31岁的韩珍平曾在外地打工多年,如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更好地照顾家人。2018年5月,韩珍平一家从遵义市毛石镇乐瑶村搬到了镇上的学堂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易地搬迁扶贫需要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贵州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打通了社保、医疗、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对接“智慧就业云”,智能匹配贫困人口的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
韩珍平的新家安置后,她参加了装配技能培训,并在遵义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找到了工作。“老大已经8岁了,现在在安置点的小学就读。”谈及新生活,这位年轻的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贵州通过“扶贫云”和“教育云”等措施,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多部门联合资助,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保障。
借助大数据,贵州的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以来,贵州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截至2019年,累计减少了89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0.85%。
大数据与扶贫相结合,提升了贵州战胜贫困的智慧;大数据与民生相结合,则支撑起贵州人快速发展的云上生活。
“今年4月,我的米粉作坊升级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帮我用手机申报,第二天就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贵阳市一家米粉加工坊的老板胡蓉平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云上贵州多彩宝”应用程序。
“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云上贵州多彩宝”是贵州省的政务服务客户端。自一网通办启用以来,贵州省级行政审批的法定时限缩短了60%以上,企业创办审批时间从原来的23个工作日缩短至最短1个工作日。
大数据与民生相结合,一头连着政府,为现代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另一头连着百姓,让衣食住行的日常点滴都充满了数据的力量。“大数据+路边美味”,使小吃街更加智能化;“大数据+夕阳红”,养老院也紧跟数字化的步伐。在城市,“刷脸”通行提升了智慧生活的质量;在农村,“通村村”出行定制乡村网约车,确保了数字赋能带来的美好生活。大数据+民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老乡们是哭还是笑。如果他们笑了,就说明政策很好。”5年前,在贵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从养鸭专业户瞿洪祥到小学生付盛龙,再到创业青年王复兴、返乡爸爸韩珍平、米粉老板胡蓉平,这些人的笑容正是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最好证明。
[align=center][b]调研手记:[/b][/center]
“大数据+X”的方程可以有无数个解,包括产业、扶贫、民生等。这个方程背后的故事,讲述了贵州人如何从对大数据一无所知到熟练应用它来助力奔小康的过程。贵州的大数据之路从起步时的低谷逐渐走向高峰,这其中蕴含着许多道理。
数据是这个时代最具特征的生产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数据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规划,争取主动。”贵州积极响应总书记的指示,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大数据发展的国家战略。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按照总书记关于大数据发展的部署,贵州在战略上注重将大数据列为发展重点之一,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等统筹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战术上灵活,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继续做大数据存储;另一方面盘活存量,深化数据要素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数字化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让数字获得感在生产和生活的细节中逐步显现。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贵州的干部群众铭记于心。在大数据这条快车道上,后发者也有望后来居上。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审时度势,从追赶机会到创造机遇、把握未来,贵州大数据崛起的故事,正是党和国家事业在全面小康征程中快速前进的一个缩影。
踏上贵州这片高原,仿佛天空离得更近了,伸手似乎就能触碰到云彩。乘着大数据的翅膀,贵州正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