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脑垂体瘤、肾功能减退、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22岁女孩陈姗(化名),原本面临着多重困境。然而,最近她不仅找到了工作,还找到了男朋友。这种转变,离不开新泾镇多名“社区救助顾问”的长期帮助和陪伴。
9月2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每月一访”活动中了解到,“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已在长宁区成功试点,预计2020年将推广至全市所有区。这项制度旨在帮助困难群体及时了解和熟悉救助政策,并鼓励各区利用“一网统管”的民生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和救助那些“沉默的少数困难群众”。这使得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
“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效果显著
近年来,上海致力于构建一个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收入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旨在提升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尽管上海的社会保障政策网越来越密集,救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部分市民不了解或无法享受到这些政策。对此,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表示,要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关键在于让有需求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获取资源,并及时获得精准救助。
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在推行“社区养老顾问”等多项“社区民生顾问”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并选择了长宁区作为试点。长宁区民政局也同步进行了类似的制度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长宁区组建了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构成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并建立了“线上智能顾问”和“线下站点顾问”两个平台。
“线上智能顾问”整合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事指南”和“居务通300问”等政策工具包,开发了“社区救助顾问精准评价系统”,实现了困境程度的智能识别、困境人群的精准锁定、救助政策的人机咨询以及救助资源的及时对接。
与此同时,社区救助顾问团队还开展了“三阶段推进”的全程式、陪伴式顾问服务。首先,评估困难群众的家庭困境和实际需求;其次,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的救助计划;最后,整合多方资源,解决紧急个案,并建立长效机制。
自“社区救助顾问”制度试点以来,长宁区已经建立起一支300多人的救助顾问队伍,梳理了140多项救助政策,对7000多名救助对象进行了精准评估,86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其中,150多户家庭得到了重点救助帮扶。
大数据赋能,自动发现“沉默的少数困难群众”
除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上海还鼓励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自动发现和救助那些“沉默的少数困难群众”。
李勇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部门主动探索“政策找人”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上海民政部门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推动民政业务“数据海”项目和基层社会治理“社区云”平台的建设。
例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数字驾驶舱”系统,打通了街道层面的11个应用子系统,拓展了240个特征标签,推动了社区服务理念的变革。当有居民因重病前往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医疗保险时,系统会自动捕捉相关信息,并分析出其因病致贫的风险,进而向社区居委会发出预警信息。社区居委会干部随后会主动上门走访,指导居民申请民政救助政策,确保服务提前到位。
此外,徐汇区通过“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依托“汇管理”大数据平台,强化了对社区干部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社区干部通过该平台掌握了各类政策资源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服务水平。
李勇表示,上海民政部门将继续探索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将困难群众与救助政策和资源精准对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救助,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打通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