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各类在线旅游企业与平台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平台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出行便利,还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长。然而,一些在线旅游运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给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在线旅游运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旨在规范市场秩序,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规范市场行为
“被大数据狠狠‘宰’了一刀”——这是许多消费者在使用在线旅游平台时的真实感受。随着在线旅游平台的普及,“机票价格越搜越贵,酒店价格越看越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大数据杀熟”成为消费者热议的话题。例如,去年夏天,北京的周女士计划带家人去海南旅行。为了节省开支,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关注航班动态和价格信息。然而,她发现平台会根据她的浏览记录调整价格。最终,她的机票价格比朋友同日预订的同一航班高出近1000元。
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明确要求,在线旅游运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用户的消费记录和偏好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此外,运营者在收集旅游者信息时,必须事先告知收集目的、方式和范围,并获得旅游者的同意。
保护消费者权益
除了“大数据杀熟”,在线旅游平台间的恶性竞争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如不合理低价游、诱导评价和擅自删除差评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规范平台运营行为,《规定》要求在线旅游运营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旅游服务信息,禁止虚假宣传。同时,旅游者的评价应当被保存并公开,平台不得擅自屏蔽或删除这些评价,也不得误导、诱惑、替代或强迫旅游者进行评价,以保障旅游者的合理评价权。
提升监管力度
《规定》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在线旅游平台的行为,还对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需建立全面的旅游大数据管理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景点相关新闻报道和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以引导形成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未来,旅游主管部门的服务监管平台与在线旅游平台将实现数据互通,通过“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供应商”的模式,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大数据体系,实现对在线旅游消费的全程监督。
助力行业发展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仅靠在线旅游行业龙头企业的自救难以持久。为此,《规定》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在线旅游行业走出困境。此外,《规定》还鼓励在线旅游运营者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推动旅游目的地推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大数据应用、景区门票预订和流量控制等,以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规定》的出台有助于提升在线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有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化平台将促进在线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向二三线城市及中老年消费者群体推广,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丰富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体验。